方的船厂,至少得在具有重型设备的港口进行。只是,这一要求明显超过了综合补给舰的任务范围,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
设计开始的时候,海军又提出综合补给舰需要具备“反向补给”的能力。
这个要求很容易理解,即综合补给舰能够从其他舰船上获得补给物资,从而避免返回港口,将时间花在往返航行上。
显然,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
另外,反向补给不但能够用在后勤保障上,还能用在战舰维护之上。
以往,战舰在受损之后,为了减轻舰体的重量,往往会排出油舱内的燃油,放掉一部分淡水。因为无法回收,所有这些资源基本上都浪费掉了。在综合补给舰具有反向补给能力之后,受损战舰上的油水就能抽入补给舰的舱室内,从而避免浪费宝贵的作战物资。
当然,反向补给最为重大的意义是:提高了综合补给舰的使用效率。
具备这一能力之后,海军可以派遣速度较慢,难以跟随舰队活动的油轮或者其他船只,将战舰所需要的物资运送到靠近前线,且相对安全的海域,或者在距离前线较近的地点建立临时锚泊地,然后由综合补给舰从此获得物资,运送到前线,为战舰提供补给。如此一来,综合补给舰就不需要返回后方的基地了。
在提高了使用效率之后,综合补给舰的建造成本来能够得到控制。
其载油量就不需要达到“周”级的水平,毕竟往返于前线与锚泊地的航程不会太远,而且综合补给舰可以利用战斗间歇来获取物资,对舰队作战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更少的综合补给舰来完成更多的任务。
七十五年(43年)底,南通造船厂完成了设计工作。
次年年初,海军就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商”级,其编号为:233到244。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2450吨,满载排水量:33550吨;总长:197.5米,型宽:24.2米,空载吃水:7.1米,满载吃水:9.4米;定员:467人。
锅炉: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94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7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燃油16000吨,淡水2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600吨。
相对而言,“商”级比“周”级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