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六七八章 迁都之念(2 / 3)

征。

前线兵卒士气大振,有运气很好地射死了契丹大将耶律斜轸,萧太后才不得不退兵。大宋虽然胜利,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签订的《澶渊之盟》因此背负了巨大财政压力。然

而侥幸之后,大宋君臣依旧没有警醒都城安全问题。

也许是蜜汁自信,也许是因为迁都的成本太高,或者会影响到皇族、勋贵、士大夫们的既得利益。

总之,此事被无限期搁浅,直到酿成靖康惨祸。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都城是长安或者洛阳,金军能轻易攻克吗?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各地勤王之师赶到,完全会是另一个结局。事

实上,在后来金国灭亡之时,才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金国贵族,以及众多军民面对蒙古大军的时候后,才逃到了汴梁城中避祸。据

说当时全城可能有一百三四十万人之多,他们竟然寄希望一个城墙能够带给他们安全,保全他们的性命。

当时蒙古大军一度久攻不下,但因此生出了屠城的打算,好在耶律楚材及时劝说,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然而不能每次都寄希望于敌人的一念之仁,必须从根源上做好防备,靖康之耻的教训太深刻。赵佶比任何人的体会都要深刻,故而当徐还提出之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洛阳。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改变的契机,放弃东京汴梁,以洛阳为未来都城。作

为昔日各朝各代的古都,洛阳雄踞天下中心,据守河洛,又有汜水、虎牢等关隘之险,可谓是都城的上佳选择。至

少京畿防御问题上,不至于汴梁那种尴尬窘境。长

安也曾考虑过,四塞之地,古来十三朝首选都城。而且如今西夏问题已经解决,西北并没有兵祸威胁。但

关中早已不是秦汉时的关中,不再那么富庶,已经支撑不起都城庞大的粮食、物资和经济需求了。

而且进入关中的运河古道也因为水土流失,年久失修的问题彻底荒废,整修的代价太大。洛

阳相对好一些,毕竟在黄河边上,又有洛水之便,整修运河并不是太困难。事

实上,这也是徐还下一步的打算。只

要太上皇长居洛阳,便可以打着方便上皇出行的旗号,开始整修运河,逼近汴梁。如论是为后续出兵,还是粮草运输做好准备。

而且以洛阳为都城,无论是后续对阵临安、还是东北的金国,都是一个很好的后方基地和决策中心。当

然了,这些都还比较长远,整修皇宫是第一步,至关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