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下人看到,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从而占据一定的道德高度。
然而事与愿违,徐还压根不领情。
高阳王府的奏疏到了临安,与此同时还将奏疏内容通告天下。
文绉绉的内容总结起来很简单,公主南归,众多宫娥与内侍皆认识,难道那么多人都认错人了?
而且官家你亲自辨认过,自己承认的亲妹妹,现在出尔反尔,算怎么一回事?皇帝的圣明呢?
就差直接问赵构,你是不是眼瞎?
同时徐还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你说公主是假的,单凭太后一面之词,身为人臣不敢质疑太后。
可问题是太后会不会遭人蒙蔽呢?
为了认定假公主,皇城司的说辞编的很详细,除了静善那一部分。还有柔福帝姬在北地的遭遇,被掳走之后,到了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府上,遭其蹂躏,几千年病故等等。
徐还便质问,依照朝廷所言,难道太后也在完颜宗贤府上?
如果没有,证明并未与柔福帝姬在一起,并未亲眼所见其遭遇与病亡。
所谓柔福死在金国,会不会只是道听途说呢?也许是金国人挑拨离间官家兄妹关系的卑劣手段,还请太后与官家明鉴。
毕竟韦太后你没有亲眼见到柔福帝姬,当面辨认,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误会呢?
而且……
徐还还委婉表达,韦太后你并非柔福帝姬的生母,虽然当初同为后宫女眷,但非居于一宫。
上皇嫔妃子女众多,彼此之间未必全都熟识,或许只是偶尔见过而已。
何况,靖康之变时柔福帝姬方是少女,有道是女大十八变,如今十年过去,已为人母,相貌可能多有变化。
且十年不见,难免陌生,记忆模糊,太后年事渐高,未必还记得清柔福帝姬的相貌啊!
如此大事,还请朝廷慎重,不可操之过急,误信金贼奸计。
徐还的奏疏是王府的文士幕僚们几经润色过的,遣词造句很委婉恭敬,但有理有节,可谓是柔中带钢。
一句话,高阳王府不承认所谓的假公主说法。
朝廷在这件事上过于草率了,还请慎重处置。
而且委婉的否定了韦太后所谓的权威,徐还笃定一点,韦氏会很避讳完颜宗贤。甚至借着此事埋下一个伏笔,算是为反戈一击做准备。
为了为母亲洗白,赵构动用了很多方式,现如今无疑成为自己的桎梏,遭人诘问的由头,也算是有苦自己吃!
至于静善云云,徐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