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九六章 少年强则华夏强(2 / 3)

了,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去,在山门之后的照壁前被人拦住了去路,一个少年,一袭青衫,孑然而立。

然而单薄的身影却透着一股坚毅、傲然,尤其是在照壁上那一行大字的映衬下,越发显得伟岸高大。

少年强则华夏强。

文澜书院的校训,很简短,但铿锵有力。

语句出自徐还之手,当然是借鉴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并且稍作改动。

文澜书院与过往的任何书院都不同,自建立的那天起,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人,让他们成为学业有成,志向远大的少年,作为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外人眼中,文澜书院名仕荟聚,大儒云集,是江南文化教育中心,本质上还是一座书院。

但徐还有意植入了新的东西,新的学科,新的思维,新的模式,自小在此处受教的少年们接受到的思维与过去的书生俨然不同。

大宋偃武修文时间太久了,文化璀璨,高度繁华,这没什么不好,北宋成为封建时代,最为璀璨繁华的阶段。

但自从国朝初立,对外战事便一塌糊涂,频频遭到屈辱,契丹、西夏、金国轮番入侵。大宋因此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多年,尤其是靖康之变,二圣北狩,宗室被俘,河山破碎,只剩下半壁江山苟延残喘。

璀璨繁华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一片焦土之下,大宋是时候该醒醒了,也不得不醒醒。

但南渡的士大夫们似乎没有这个意识,西湖歌舞几时休,错把杭州作汴州,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赵构对武人的猜疑过犹不及,朝廷里一群尸位素餐,主张求和,偏安一隅的奸佞当道,真正干实事的大臣们受到排挤、陷害,朝廷乌烟瘴气,所谓北伐中兴压根无从谈起。

徐还对此比任何人都清楚,整个南宋也就宋孝宗还有几分作为,但最终也无所成就,不了了之。至于后来的皇帝,那是一个不如一个,奸臣如同走马灯一般执掌朝廷,最终灭亡,崖山之后无中国,何其悲凉。

故而徐还意识到,想要改变天下格局,除了抗金收复河山之外,改变观念,风气也十分重要。

那些孔孟之道已经深入骨髓,夸夸其谈的老学究已经没救了,要想改变唯有从少年开始,从根上改变。

少年强则华夏强。

崇文尚武并重,从小改变他们的观念与格局,邀请诸多大儒名家前来,则是有百家争鸣之意。

开拓少年们的视野,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也不可缺少,好让他们将来报效国家。徐还有意弱化大宋的概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