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好的和谈资本,生生被丢弃掉。
如今兀术反过来“以攻占佐和谈”支持韩昉,宋国上下只能哑口无言,明白人只能暗地里叹息一声,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
秦桧和张俊当然不会放过此等良机,立即以战败为由,质问中原诸将,兴师问罪。张宪和王贵首当其冲,朝廷派出的使者,要求他们返回临安解释。
“十二道金牌”的戏码再度上演,只不过主角变成了张宪和王贵,一时间颍昌府上下为之震动。
看到诏书的时候,张宪沉默了,这样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早有所料。
岳飞是岳家的主心骨,只要他离开,被人掌握在手中,其他人就会面临任人宰割的处境。
岳飞尚且奉诏,作为部将,难道要抗旨不遵吗?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临安已经有人在弹劾岳飞谋反,罗织罪名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左右不过是想要为杀岳飞寻找一块貌似合法的遮羞布罢了。
此时回去,会面临什么?
也许朝廷的奸佞想要从自己口中得到点什么,从而构陷岳飞,这一点张宪不担心。
岳飞一向行事端正,光明磊落,没有什么所谓的罪名,自己对岳飞也是由衷的敬佩和忠诚,自然不会污蔑,让奸佞得逞。
张宪考虑更多的是另外一层,杀岳飞罪名固然重要,忌惮也是极为要紧的一个方面。只要岳家军还在,朝廷难免会投鼠忌器。
倘若自己和王贵都回了临安,年少的岳云根本无力掌控大局,群龙无首,岳家军分崩离析几成必然。
岳飞一生心血毁于一旦,便宜了金国不说,岳家兄弟最后一丝凭恃也会消失殆尽,彻底任人宰割。
可如果不回去,会不会被人说成是拥兵自重,反而以此作为岳飞的罪证呢?一个尴尬的处境摆在面前,张宪一时间好生为难。
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是王贵,他也张宪同为岳飞帐下心腹大将,张宪是前军统制,他是中军统制,岳家军如今事实上的掌控者之一。
仔细说起来,他的与岳飞的关系更为亲密,同是汤阴人,同乡的兄弟。
他的选择也极为关键,张宪想到的,也正是他的顾虑,但他的心志似乎没有那么坚定,谋略也略逊张宪一筹。
临安,去是不去?眼下该当如何?王贵同样举棋不定。
天子诏令,不可拖延。
翌日,张宪与王贵,以及岳家军诸将就此事进行商讨时,张宪率先表明态度。朝廷的旨意不能违抗,但临安不能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