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之后,赵构怒意浓重,拳头紧握,半晌没有说话。
“传旨枢密院,命岳飞就地驻扎,不得妄动。”
“官家,只怕没用。”
秦桧沉声道:“枢密使对此十分赞同,包括张相公,都以为岳飞此举有利和谈,甚至支持其收复河南之地。”
“他们……”
赵构拳头重重落在案几之上,无言以对。
两位大臣说错了吗?站在国家的角度而言,没错。但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他们错了。
大臣忠于国家没错,但更要忠于皇帝,很显然,赵鼎和张浚已经渐行渐远。
“听闻闽南春旱严重,兹事体大,就让张浚代朕走一遭,视察灾情,安抚当地百姓吧!”
“是!”
秦桧闻言,顿时喜上眉梢。
闽南或许真的遭灾了,朝廷也确实需要派人前去视察抚慰,但有必要是张浚吗?
堂堂昭文馆大学士,大宋平章事,这份差事太过委屈了,简直是大材小用。
赵构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坚持这么做只有一个意思,借机支走张浚,甚至还有几分贬谪之意。
“官家圣明。”
秦桧欣喜不已,随即道:“那枢密院……”
“迁赵鼎为参知政事,龙图阁学士……张俊补枢密使。”
三言两语,赵构便将一位宰相的支到了偏远的闽南,另一位则是明升暗降,离开了枢密院要地。
赵构不糊涂,他知道这些年来赵鼎在枢密院为大宋军事做出的贡献。但当其作为和态度影响到皇位时,什么都不是。
若非赵鼎并无过错,恐怕早就直接罢官了,从枢密使变成参知政事,微微降低了一点层次。但加一个大学士,算是补充,体面犹在。
至于张浚,暂时不好安排,只能先将其赶其支出临安再说。罢相?赵构暂时倒是没想那么多。
朝廷的宰相绝对不能只是一个人,虽说信任秦桧,但宰相中绝对不能只有秦桧一个声音。起码的制衡还是要有的,区别只在于暂时需要重用秦桧罢了。
旨意从宫里传出来的时候,张浚与赵鼎相顾无言。
怎么会是这样?
他们一心为国,据理力争,难道有错吗?怎么转身之间就被调离权力中心了呢?秦桧一手遮天到了这个程度?
能当宰相的,都是人精。
顷刻之间,二人便明白了,这是皇帝赵构的意思。
换句话说,和谈也是官家的意思。
赵构到底是出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