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次朝臣们学乖巧了,措辞格外严谨,无人再提及仁宗收养英宗之例,而是让官家效仿真宗。
昔年宋真宗几位皇子夭折,曾将侄子赵允让养于宫中,几年之后皇子赵祯(宋仁宗)诞生,再以箫韶部乐送还府邸。
朝臣们言下之意,民间有养子招弟的说法,皇家也可以学学嘛!
没有人质疑官家的生育能力,只是养个侄子在宫里,暂时不用定名分。说不定能给皇家带来子嗣也未可知,将来后妃们生下皇子送回去就是了。
如果实在不巧,膝下无子,也有个备选之人,朝野和天下也能安心。
各让一步,权宜之计,赵构虽不大乐意,但为了安定朝野,加之孟太后也要类似的态度,不得不答允。
和朝臣们可以建议立太子,但不能轻易建议立谁为太子一个道理,遴选哪一位宗子入宫,大臣们都三缄其口,完全是听凭圣裁。
不过大臣们都有感觉,不出所料应该是在庆国公府,或是秉义郎赵子彦诸子中择一。
这几位可是太祖嫡系子孙,这两年宫中但凡宴请宗室,这两家都在列,几家的孩子也时常入宫在太后膝下承欢。
徐还曾见过那几个孩子,但不大确定原本历史上的宋孝宗到底是哪一个。不过如今这局势,无论选哪一个,似乎都无所谓。
最终的抉择是在一场宫宴上,也许赵构是想要现场考察,庆国公府和赵子彦家的几个孩子都在场。
与任得敬之女订婚的是庆国公长孙赵伯圭已经七岁,压根不在赵构的考虑范围内。
竞争者主要是庆国公之子赵子偁的次子赵伯琮,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赵伯玖,都是两三岁的稚子。
赵构欣然向两个孩童招手,结果赵伯玖不知什么缘故,关键时刻竟然哭闹起来,自然也就与皇位失之交臂。
反倒是赵伯琮乖巧可爱,欣然对着赵构发笑,会笑的孩子自然也就有福气,被赵构抱起的那一刻,他距离大宋的皇位是那么的近。
赵构没有介意庆国公的身份和影响,选中其次孙赵伯琮养于宫中。
宗子入宫自然也就要有人抚养,赵构将后宫有位次的嫔妃找来,与赵伯琮初见,看看与谁人有缘。
元懿太子生母潘贤妃自儿子死后,精神失落,热情不高。其他嫔妃则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讨好这个小家伙,其中以吴皇后为甚。
绍兴和议时,从金国得到消息,赵构的原配邢皇后已经去世,吴贵妃顺理成章被册封为后宫之主。
坐了上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