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四五五章 口水淹死御史(2 / 3)

或者是察觉了,明知不报?

反倒是徐驸马,为民做主之后立即遭到攻讦的,言官是何初衷?居心何在啊?

书生仕子最是义愤填膺,也素来以为民请命为己任,对于御史们这等“选择性奏报”的态度甚为不满,一片斥责之声。

周烨此人,不配为御史言官。

自杀是应该的,不过并非受辱自尽,而是羞愤自杀才对。

这等论调迅速出现,得到众多赞同。

读书人便是这个年代的舆论导向,故而消息传出去之后,御史们的压力大了很多。

毕竟“受辱”的只是周烨一人,徐还打人固然不合礼法,却下顺民意。

自古明训,民意不可违。

何况,他们御史言官本身的作为也大有瑕疵。

此事被舆论放大,议论纷纷,如果借着周烨之事,继续做文章,难保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直到此时,御史们才发现,临安有一支对舆论影响如此强烈的力量。

文澜阁那是什么地方?在西湖孤山,是徐驸马的封赐之地。文澜阁与西泠社的成立发展都有公主府的影子。

哪怕徐还并未授意,文澜阁里的先生仕子们感念情义,少不得多有报答。不明着偏袒,但肯定会不着痕迹地为徐还说话,抨击他们。

如今就是这个局面,如果不知收敛,焉知文澜阁里再爆出什么言论。

大宋御史早已不是当年包拯、唐介仗义执言,忠义无双的时代,所谓“大宋的良心”早就不复存在。

历经了哲宗朝的党同伐异,徽宗朝的腐朽混乱之后,御史台早已没了当初那块干干净净,监察风纪的金字招牌。

而今大宋的御史言官,名声实在不怎么样,可他们还要脸面,所以着实畏惧舆论持续不断的攻讦。

文澜阁只开了一炮就消停了,否则就不是“见义勇为”,而是徐还刻意为之了。

今时今日,徐还想尽力避免自己对文澜阁的掌控,以及对舆论的导向能力。

然而推波助澜之后,水流会湍急到什么程度,往往出乎意料。

御史言官们畏惧士林舆论,没敢伏阙请命,也没敢去围了徐还的府邸,但一群善良正义的百姓却出没在周家门前。

这些人大都是历年来在运河上遭受过欺凌的百姓,敢怒不敢言,即便有心也是求告无门。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为他们伸张正义,为民做主的徐驸马,结果还被“狗官”污蔑,罢官停职了。

百姓们又是感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