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张浚等人,他们所谓的奉旨勤王之说便不攻自破,定会人心尽失,军心涣散。”
这一遭,拦住苗傅的是王钧甫。
王钧甫是苗傅的手下,当初参与兵变,主要是对当前朝廷避战畏敌的风气有所不满,想要劝谏…改变。
但等到真正兵变开始后,王钧甫才发现现实与预期差别很大,苗傅与刘正彦最初似乎也有所隐瞒。
诛杀枢密使和宦官倒也罢了,但是逼迫皇帝退位,这些并不在他们的计划里,也不知是苗傅和刘正彦心血来潮,还是一开始便早有预谋,特意瞒着他们。
在王钧甫看来,局面已经开始失控。叛乱之臣,一旦掌控不住局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身首异处,满门株连。
总而言之,在皇帝宣布退位的那一刻起,在王钧甫眼中,苗傅和刘正彦已经是死人。取死之道,自己何必在蹚浑水?
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王钧甫开始自救,向朱胜非道出那句话便是开端。他相信,宰相很愿意策反一个叛将,没有比这更好的戴罪立功机会。
事后有宰相作保,自己便可辩称是被胁迫参与兵变,最起码可以功过相抵,免除处罚。如果情况好的话,甚至可能因此立下功劳,因祸得福。
因而王钧甫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帮助太后和宰相,阻止迁都,挑拨苗傅和杜充是第一步。
让王钧甫更为庆幸的是,梁红玉等将领家眷失踪验证了他判断的正确性,也给了他绝好的机会。
失了人质,苗刘两个草包如何控制那些心思聪明,骁勇善战的将领?勤王之师进入临安只是迟早的事情。庆幸的是苗傅让自己和王世修负责与朱胜非协商,处理朝廷政务。
如此最好简直再好不过,王钧甫不介意尽可能多地卖人情给朱胜非,可谓是大开方便之门,回头只要想好说辞应对苗傅便是。
当然了,还有身边的王世修,苗傅以为放个耳目在王钧甫身边,两人相互监督便没有问题。殊不知王钧甫和朱胜非稍微用点手段,王世修便上了“贼船”,弃暗投明。
还是那句话,苗刘二人没读过书,见识短浅,甚至还有点愚笨,那么欺骗戏耍一下有什么关系呢?
及至此时,王钧甫很怀疑自己当初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怎么会跟着苗刘这等蠢货行兵变之事呢?
还好及时幡然悔悟,将功折罪,否则恐怕最后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当然了,如果能戴罪多立功,那是最好不过。
故而在苗傅打算前往睿圣宫,让赵构下旨斥责张浚等人时,王钧甫第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