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倒也罢了。可李隆基同时又下诏。加章仇兼琼为尚书右仆射。这虽然是一个虚衔。章仇兼琼也不会入京到任----但明眼人旋即就看出。李隆基这是在分李林甫地权。最起码。有这个迹象。
要知道。大唐皇帝地诏书要经过政事堂通过才能正式生效。而在前些年。大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尚书仆射。而大部分的政务基本上都是李林甫在处置---政事堂里的主事人便是他。他等于是无形中兼任了尚书左右仆射。所以才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握着事实上的相权。
可如今。李隆基却恢复了尚书左右仆射的职位。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满朝文武不是傻子。其实李林甫又何尝是傻子呢?不过。作为臣子。他除了领旨谢恩之外。还能做什么?尽管他心里有满腹的怨言。但面上还得装出一幅恭恭敬敬地模样来。
除了李林甫和章仇兼琼等大官僚地调动之外。还有好几个节度使的升迁调任。李隆基上台后。为了防止一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他每隔几年就将各方节度使轮换一番。坚决不给地方军阀以培植自我势力地机会。只是如果历史轨迹不发生变化的话。在几年后。进入天宝年间之后。李隆基就会日益沉湎于酒色之中。疏忽了对于节度使的“监管”。这才让野心勃勃的胡儿安禄山趁势而起。以至于酿成大祸。安史之乱几乎颠覆了大唐江山。虽然后来的大唐皇帝还是平息了叛乱。但盛世大唐的壮丽景象却由此划上了一个永远的句号。
章仇兼琼奇兵突起。成为大唐朝堂上的一颗新星。不过。相比于他最近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言。他的升迁并不那么令人意外。半年前。李隆基命章仇兼琼率军十万。出剑南。协助归顺大唐的洱海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进攻投降吐蕃人的其他五诏部落。结果大获全胜。皮逻阁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其实。皮逻阁此人雄才大略。他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与其他部族婚姻和亲与唐王朝支持这两把利剑。在保存实力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壮大自己。统一洱海地区乃是必然。而章仇兼琼此番出兵。不过是顺应了局势。严格说起来。他率军进入洱海。并没有出多大力。所起到的不过是一种无形的震慑作用。当然。皮逻阁恳求唐军出兵。目的也就在于此。
所谓时也运也命也。时运造就了章仇兼琼的一番功业。这也是他的造化。
旋即。李隆基下旨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名“蒙归义”。并有意要派钦差前往刚刚立国的南诏诏宣大唐朝廷恩德。主持皮逻阁的赐封登位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