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十八章 平边策(2 / 4)

午的时间。这些皇帝近臣每人一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把郭炜看得头都大了,幸好这些个都没留空,不需要郭炜写批语,估计是给郭炜的从政阅读参考教材了;不过另外的每人一篇《平边策》可就要命了,这二十多篇仍然是不需要郭炜写批语,但是要求郭炜看完之后写出自己的感想。

这考核皇子还带用隆中对的形式?虽然是参考文献很充足的开卷作文,也是很残酷的吧?不过人在屋檐下,说不得,郭炜也只好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地堆砌。

当然,二十多篇《平边策》里面的绝大多数都是老生常谈,无非就是“修文德来远人”之类的诵经,郭炜直接用大禹当年的“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演绎为阅兵说,就轻松超越和秒杀他们了;户部侍郎翰林学士陶谷、礼部侍郎权知贡举窦仪、翰林学士杨昭俭等几人的稍有不同,还懂得去主张征伐南唐攻取江淮,在立意上基本能够符合郭荣混一天下的理想,但是具体战略完全不足观;这些人中最独出的就是刑部的比部郎中王朴了,在他的《平边策》中不光是立意高远,就连具体战略都搞出来了一套。

王朴,后汉乾祐年间的进士,曾经以校书郎的身份在杨邠的府第从事,却以敏锐的嗅觉躲过了乾祐之变。郭威登基后任命他做澶州节度使郭荣的掌书记,之后随着郭荣就任开封尹,王朴又做了右拾遗、开封府推官,直到郭荣登基后做到了比部郎中。

在《平边策》中,王朴同样说了一通“修文德、争民心、应天意、战胜于朝廷”的大道理——这个其实是在任何时代都必须的,除了大道理的出处会有所不同。

不过王朴随后就提出了他的混一天下具体方略,主张先下江南,再收岭南,其次取巴蜀,再次才是北伐幽燕,而最后才及于河东。

至于具体的过程,王朴认为征伐南唐会是最关键的却又是最容易的,所以沿袭了隋高颎的平陈故智而略加发挥;而对岭南和巴蜀,王朴则认为取了江南之后自然传檄可定,即便对方不归附,四面并进也可以席卷;这以后幽燕就能够望风而至了;河东的刘承钧(刘崇在太原围城之后不久就病死了,其子刘承钧继位)一方面属于世仇,不会投降也最难啃,却在高平一战之后丧失了进攻能力,对中原的威胁不大,所以可以放在最后找机会削平。

对于王朴的这种战略构思,对历史有更多理解的郭炜当然是不敢恭维的,虽然郭炜很佩服王朴的才华和政治能力,但是并非每个优秀的政治家都是杰出的战略家,诸葛亮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当然,郭炜在提笔写下自己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