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才能横渡海峡的汪船都能安全到达对岸。
原因很简单,在海浪的推动下,角反射器也在移动,结果是美军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无数个目标,自然难以找出真正的目标。
证明有用之后,海军开始搞大动作了。
按照军事标准设置的干扰物实际上就是一种改进性的角反射器。用塑料制成,内部充填一种遇到海水后就会膨胀、并且释放出气体的物资。加上一个简单的单向阀门,一个棒球大小的干扰物在投入海里之后能够膨胀上万倍,成为一个巨大的漂浮物。当然,这个漂浮物的表面有一层用金属丝线制成的网格,专门针对某一频率的无线电波,将不同网格状的干扰物部署在一起,就能干扰几乎所有雷达。因为随着海浪漂浮的千扰物更逼真。所以根本不需要进行固定。
当然,这种干扰物的价格极为低廉。
更重要的是,这种干扰物非常容易生产,福建本地那些生产衣服、鞋子的工厂,随便哪一家都能在一天之内生产出上万个干扰物,全部开工的话,一天生产个几十万、上百万个干扰物也不是问题。
因为投放前只有棒球大所以一架直升机一次能够撒布上万个干扰物。
要是让快艇用抛洒器投放,一次能够沿在航线部署数十万个干扰物。
虽然这些干扰物都很短命,绝大部分只能在海上漂浮一周,然后就会被海水溶解,或者沉入海底,但匙氐廉的价格、巨大的产量与方便的部署方式,让这个问题变得无足道齿,甚至成为了有利的一面。
原因很简单,不断变化的干扰源让美军更加无所适从。
必须承认,人民群众的才智是无穷的。
干扰物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之后,一些工厂主动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在干扰物的不同部个涂上不同密度的金属油漆,能够将生产成本降低百分之十,将生产效率提高两成,还能增强干扰效果。又比如,一家国内知名服装企业的一个网刚当上妈妈的女性员工提出,应该按照船只的外形来制造模具,让干扰物在膨胀之后更像一艘船。而不是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大球。还有人提出,应该为干扰物增添电阻丝与蓄电池,或者涂上一层遇到海水之后就会热的涂料,欺骗敌人的热探测设备。毫无疑问,这些提议尖现起来都不难,而且都有用。
总而言之,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在这个时候,想像力战胜了技术,也战胜了敌人。
连美军都无所适从,日军能够怎么样?拿导弹去对付那些干扰物?
别说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