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377 这个人你怎么看(2 / 4)

军队的支持,才能脱颖而出。

另外,马士英在皇帝都投降建虏的情况下,他却是不投降,最后为国捐躯。就冲这一点,他的气节也绝对是好过大部分人。

从他之前做事来看,宣府是八大晋商的地盘,他跑过去一个月不到就被弹劾,丢官去职,或者也能看出来,至少是不受八大晋商欢迎的那种。

如此种种,崇祯皇帝就让马士英先试试了。当然,不放心也还是有的,因此才会有派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提督都一起去了凤阳府。

这一日,收到马士英的奏章,他便第一时间先看了。

这一看之下,让他很是高兴。觉得没有看错这个马士英,是个能做事的人。

最让他有意外之喜的是,附在奏章中的那个剧本和那篇《科学之道,乃万民之道》的文章。

第一个是剧本,这么赤裸裸地宣传缴纳赋税的必要性,崇祯皇帝是第一次看到。

有才,朝廷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如果都有他这么高的觉悟,少一些偷税漏税不交税的,崇祯皇帝就不用为缺钱而头疼了!

看了下这个编剧,阮大铖,说实话,他已经没多少印象了。

毕竟阮大铖一共才当了三年官,基本上还都是在天启年间,又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崇祯皇帝要有印象就怪了!

随后,他看到那篇文章,又是这个阮大铖写的。这个可是第一个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来捧他的场,并且还捧得相当彻底。

这文章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书写格式,并且还是采用了简体字。让崇祯皇帝诧异的是,他只是看了一遍,印象中竟然还没有错别字!

这个人,真得是有心了!

对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崇祯皇帝就比马士英要看得懂了。

大致来说,阮大铖是例举了那些课本上的一些例子,以此来说明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做出改变的话,就会极大地改变百姓生活,并引出民富则国强,最终论证说这个科学之道,乃是万民之道的观点。

就崇祯皇帝来看,他觉得这个阮大铖对于科学的理解,特别是对化学,其实还很不懂。但是他的文笔确实不错,说得井井有条。

就整篇文章来说,是崇祯皇帝见过,除他之外,写这科学相关的最好文章,没有之一。

当然,如果宋应星来写的话,肯定能比这个阮大铖写得更好。毕竟宋应星在对科学的理解吸收上,是没人能和他比的。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宋应星压根就没时间来写这类文章,一直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