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总是会变得,而且变得会让自己都无法意料。曾经,汪精卫以为自己一生都是一个最坚定的革命党人,会一直追随着那个孙先生,直至自己牺牲在革命的道路上,就像秋瑾、邹容一样,死的惨烈而又轰动。也许在自己的灵前,哪位孙先生会怀着无尽的悲痛,留下一副挽联,而那些革命同志,则洒泪送别。
这样的梦是每一个热血激昂的革命同志的期盼,汪精卫自认为自己也不能免俗,只要牺牲的稍有价值,他都不会吝啬这条年轻的性命。可是,现在他犹豫了,茫然了,看不懂了!
两年前,他北上京师,和喻培伦、黄复生两人谋刺当时的摄政王载沣,计划是在载沣上朝的必经之路“甘水桥”用**炸桥,经过数日准备,在一天夜里,三人终于把**藏到了甘水桥下,可是刺杀尚未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当夜,三人苦苦等待的载沣没有到来,反倒是搜索的人来了两批,自知事情不对,留守的黄复生只得把**埋了,自己返回。
第二天,果然出了事情,数十名警察包围了三人隐身的摄像馆,除了喻培伦在两人的掩护下,得以逃脱,汪精卫和黄复生都被逮捕了,被清廷判为终身监禁。自觉自己能成为邹容第二,汪精卫不仅没有后悔,反而慷慨的喊出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可见他的无畏精神。
在狱中呆了两年,汪精卫在偶然中听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当时兴奋的一宿未睡。向守夜的狱卒大讲革命之理。企图借此感化他们。计划失败了。可是没几天他却等来了一个人召见,而且是意想不到的一个人。
清廷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议和大使袁世凯,向他了解了同盟会的故事,为此袁世凯甚至仔细倾听了他一个时辰的大侃特侃。袁世凯放他出狱,这汪精卫没有想到,但是却能猜到他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向他传递南方情报而已。对此汪精卫并不反感,实际上他很希望中国能够革命成功,如果这个过程中多一个旧清的高官权贵,那就更能说明革命的魅力和不可阻挡。
“我以为孙文还向当年一样,是中国的希望,是个最坚定最纯净的革命党人,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可是……”
望着汪精卫满脸泪痕,郑明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失望和伤心,这一刻。他就像是被抛弃的孩子,伤心无助。似乎人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茫然的站在四岔路口,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些什么。
“其实,兆铭兄对孙先生的要求太高了,他也是人,也会有七情六欲。孙先生贪恋权势,我相信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