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彼岸的公孙康杀了袁熙袁尚后,天天瞪着两颗滴溜溜转的首级发呆,怒气未消又胆战心惊。不知道曹操那家伙听了二袁被他所杀的消息后会有什么想法,高兴呢,还是愤怒呢?唉!与其这样整天担惊受怕的像死刑犯等待死亡降临似的,不如就直接去投降吧!这么忖度了好久,公孙康下定了决心,表情又像弥勒佛一般的释然开来,便把两颗首级打包装好了,在众手下松口气的期盼的欢呼声中,向门外走去。
但是他走到了门口,又犹豫地停了下来,笑容也渐渐消失了。是啊,这么低声下气地去投降,面子实在是挂不住!当初那么欺负我,想想曹操那小人得志的嘴脸就让人不爽,咽不下这口气啊!面子都没了,与死亡何异?!绝不能这样!!众手下还没有从欢呼中转换过来,就看到他们主公又变卦慢慢踱了回来,一个个表情复杂,哑口无言。公孙康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放下包袱,进退两难。
不过他很快就做出了最英明的抉择!完全没有众手下担忧的那样又要开始漫长的几年的思考。当日,公孙康正这么纠结之间,忽然有哨兵慌慌张张地进来报告说,外面有一支曹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攻打过来,为首的是那个缠着大红绸子、扛着“必胜”大旗的齐运!前面的城池几乎是一片倒,全都毫不迟疑地响应了他,举了白旗!
公孙康听了,好像终于找到了理由,不惧反乐,招牌般的弥勒佛笑容再次回到了脸上,似乎便秘多日的人终于排山倒海了一次似的如释重负,解下裤腰带自缚双手,缓缓说道:“来人呐,开门,投降!”
怒不可遏的曹操本来以为公孙康之所以不投降,肯定还是记着当年被炮灰团所辱的旧仇,要与他决一死战,这正中他下怀:不仅可以趁这机会杀之泄愤,还可以杀鸡儆猴,让全天下都知道忤逆他曹操后,会被炮灰团踩成什么下场!
结果事与愿违,炮灰团一露脸,公孙康军举兵响应,兵不血刃就全部投降了齐运。在齐运看来,投降了干嘛还打他们?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便宜行事,齐运与黄唤彼此一讨论,偏偏都认为临行前曹操的那个吼叫命令没必要,只认为用啥方法拿下辽东都是将功补过,没必要非得割下公孙康的胖脑袋吧?再加上体贴关爱下属的齐运还担心长途跋涉后又连续作战会累坏了众手下,就像当初远征乌桓那时似的辛苦,便没有提前向曹操请示,而亲自批准了公孙康众人的投降请求。
这下子不得了,曹操可真是暴跳如雷了!当年有那种深仇大恨,岂能这么轻松就放过公孙康?本来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