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知会做何感想?如果主人不是有这两位老师的话,自己当初才不会轻易相信天神之类的说法呢,也不会非要跟着主人了。
“稷下真人”的占星术天下闻名,他既然在主人被雷击不死之后忽然成了主人的老师,那就很说明问题了。当然就是现在证明了主人没有被雷击一事,自己也不会离开他,他的能力和本事已经使他是不是天神之类的一事无关紧要。
在凌云志的调解下,酒宴气氛非常融洽,众人都是博学之人,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尽欢而散。
离去之时,凌云志得闻荀子和苏秦住在客栈中,遂极力邀请两人到家里住,之子很不以为然,亲热地和凌云志告别,坐车而去,在窦章的劝说下,荀子和苏秦欣然跟随凌云志而去。
翌日,凌云志在蓟城贴出招贤榜,言明已获朝廷恩准,开发东北边塞之地,不论出身凡有一技之长者均可报名。此事轰动整个蓟城,不久传播到燕国各地以及齐、赵等国。
凌云志、郁心怡、乐毅、冷风四人每天亲自接待考核各类自荐者,荀子和苏秦也会不时地前去帮忙。
凌云志每天除了考核各类自荐者,就是与荀子、苏秦畅谈,此时荀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还没有形成,但他独到的见解和对时局清醒地认识还是让凌云志万分佩服,苏秦博闻广记,机智灵敏,长于思辨更是让凌云志大开眼界,但此时他还没有达到韬略过人的地步。荀子、苏秦对凌云志成熟的思维,睿智的言语,充满艺术的气质,自然飘逸、胸襟开阔的风度,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胆气都十分倾服,三人相见恨晚,每天都相谈到深夜。
相聚十几日后,苏秦和荀子先后告辞。苏秦自感所学浅薄,所以准备回家继续攻读各类书籍,凌云志自然知道苏秦一生的转机就是这番回家,得周书《阴符》而读之,不但留下‘锥刺股’的千古佳话,而且成就了他大纵横家的一世英明。所以凌云志没有挽留他,而只是叮嘱他再出山之时,千万先来见自己一面。
荀子的走,凌云志更不敢挽留了,荀子正是由于不停地周游各地求学,博采众长,才成就了他自己一整套的思想体系,成为后世历朝历代当政者执政的指针,只是后世之人用他的方法而不推崇他,才使他名不过孟子。
窦章看出主人对这两位书生的不舍,暗暗派人盯住了两人的行踪,多年以后,凌云志才得听闻此事,对窦章大加褒奖。
经过一个多月的招贤,收获颇丰,共招得各类人才一千余人,其中善耕者四百余人,矿业工匠一百余人,制衣工匠二十余人,善育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