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战利品、违抗军命、要枪毙俘虏、对授衔不满、说脏话等等。
《亮剑》中这些虚实结合的地方在公众以及部分专家学者中引起了争议,某些专家教授觉得李云龙一点都不像我军的军官、一点都不懂我军组织原则和革命纪律、一点都没有人民子弟兵的味道。甚至还说,李云龙所领导的部队,也一点不像我军的部队。他们认为,李云龙这种匪气的形象损害了我党我军的光辉形象。认为如果都像李云龙那样打仗,根本打败不了日本鬼子。
我认为这些质疑反而说明我们国家多年来的宣传不到位,给读者或观众造成了一种所谓的八路军、**的固定形象,让他们有了一种思维定式,如果一个人物形象出现,跟这种定式有冲突、碰撞,他们就觉得很不舒服,这种观念未免太陈腐了。
我觉得正因为有李云龙这样的人物,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很多小说中被专家质疑的场景描写,其实在现实中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缴获战利品写封条,当年开国少将、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钟伟同志就是这样干的,甚至一支部队把另一支部队从桥上赶下去的事情也是经常生。钟伟作为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第一任军长期间,更是曾经用枪顶着副司令员陈伯钧的脑袋,表示坚持不撤退。
当年开国中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郑维山同志就是爱喝酒骂人,敢临阵抗命。打北平的时候,战术是**同志在西柏坡部署的,郑维山同志临敌变阵,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凭军事感觉行动,事实证明,郑维山同志是正确的。
很多专家教授看了《亮剑》觉得有损我军的形象,可是这些专家教授真的知道我军历史上的形象是什么吗?在战争年代,我军的用人法则跟现在是不一样的,谁能带兵打仗谁就能当指挥官,这是非常惨烈的战争规定的用人法则。
我们几十年的宣传离真实有距离,我们接受的教育离真实有距离,如果有人多角度去研究这段历史的话,他应该能接受这部小说。至少小说里体现出的事情在武装斗争的年代是有的,而且是非常典型的,尽管不是全部,但是正确地还原了一种现象。
这些情节非常真实,甚至可以说《亮剑》非常真实的还原了历史。我们当年的将领哪一个不是没有个性的,**就是靠这些极其有个性的将军打下来的天下。实际上《亮剑》中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都力求贴近当时的历史真实,使人看了觉得有历史的影子。很多军队高级将领看了之后都叫好。
如果真的都把这些抗战将领都弄成一个模子一样的东西,那不是骗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