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颂有一神人,专门救苦救难,号曰大贤良师。曹操曾在现代接受过现代教育,虽然不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却警惕的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常打探出外做官游学的友人。大贤良师所谓何人。
乖乖~~,一打听这大贤良师可是不得了,有呼风唤雨之能,懂阴阳术数之道。救苦难之黎民,施钱粮与民众。曹操听得多了,倒也不以为怪,反以为常。只是他愈发感觉此人其智不小。倘若只为济灾救世,大可不必故弄玄虚。倘若只为图名夺利,却又不是此番作为。总之此人有点意思。(细数曹操也在这个环境下呆了二十多年了,你还能记得二十年前看的书、其中的内容吗?而且我们仍旧每天接触汉字,偶尔焕发曾经的记忆。所以曹操此时也没有想起一点关于此人的信息,或许他压根就不想去想,因为头疼。)
有的时候,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不在源中心,所以错过了,也很有可能。就好像十常侍败坏朝纲,边境屡遭侵犯,我们却偏居一隅,忽略了些许故事。
光和六年是个难捱的岁月,这一年倒是没有什么不寻常,西羌依旧战事连绵,赋役过重,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就这样步幅蹒跚的前行着。洛阳城在一片安逸当中,似乎丝毫感受不到周围凝重的气息。
洛阳城太大了,以至于这里面像一个独立王国,外面饿殍遍野,里面依然可以笙歌曼舞。虽然此刻的大汉王朝还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只是宦官的贪婪,百官的吹捧,仿佛大汉王朝此刻仍然停留在太平盛世。一日,关外传来了战火的消息。羌人又一次反叛,只不过这次比以往规模大,人数多。
皇帝刘宏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心就凉了。倒不是因为战事,他不怕打仗,只不过自从他登基以来,就没有几天消停日子。先是党锢让他费尽了心事,后来又经历了宦官发动的政变,之后又有第二次党锢,以及宫廷内部不断的争斗,以及刘悝冤案,让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压根就没办法做这个国家的决策者,他试图用“书法”让自己遗忘生活中的烦心事,只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其实他不明白,虽然他不能左右所有的事情,但倘若他明白了围着他身边转的人有多惶恐。或许他就不会这么难受。当然刘宏也是个聪明人,至少他是个聪明皇帝,他不会让某个人一家独大,将自己取而代之。他曾亲眼见证自己的亲信王甫、曹节如何支离破碎,又在他自己的授意下处死阳球这一个“酷吏忠臣”。所以在他的心中,离别早已习惯,他只想抓住能留下的。所以耗巨资修建西园也就不难解释了。只可惜内心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