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整日斗鸡、饮酒,日子过的倒也潇洒。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这里的文化、政治也慢慢变得熟悉。这一天,曹操刚要出去,路过庭前,发觉曹嵩今日并没有上朝,而是呆呆的坐在屋里。便走了进去,假意询问父亲的烦心事,心中却想,“虽然自己并不了解东汉历史,但想必也能为曹嵩排忧解难。”
曹嵩却并不理会,只是告诫曹操最近这些天少往外面跑的好。恰在此时,有仆人来报,大宦官曹节到府。曹操略感诧异,虽然来到此地没有多久。但也深知曹节是当朝最大的宦官,平日都是父亲上门拜访,今日却屈身前来。曹操一时兴起,便跑到外面窗户下面偷听。
曹嵩将曹节迎进来,二人寒暄几句就直奔主题。曹节道,“如今,新帝刘宏不过十几岁孩童,皇后窦氏一党把持朝政,蓄意将常侍消灭。巨高老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此时不动手,下一个可就是你喽。”曹嵩笑脸相迎,“那是那是,只待时机一到,曹氏一族一定相机从事。”后面的林林总总,名字提到的太多,曹操一时也记不全。听到这两句,他就暗自寻思,外戚当道,难道这群阉人要提前政变?想到这,突然回忆起,《三国志》上也提到过十常侍把持朝政,祸乱朝纲。只是如今之势,倘若宦官一党失败,势必牵连自己。正出神,见曹嵩送曹节出府去,忙闪身躲起来。
待曹嵩回来,仍见一脸晦气,曹操便跑上前去,说道,“今天读到《左传》里一句话,不知何解,来请父亲详解。”随即说道,“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曹嵩虽然烦心,但念着平时这个不读书的孩儿咬文嚼字,倒也耐心解释。解释道,“楚国虽然很大,但不是我同宗,怎么能使它甘愿忠心于我?”说完之后拍了拍曹操,脸上的阴霾也没有了,径自回厅。
曹操暗自揣度,“想必曹嵩已经参透了这一层道理,却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
曹嵩本来踌躇自己是否要投靠外戚,他的疑虑主要在于,本身自己是曹腾的养子,先帝在位也曾一直依附于宦官,所以外戚未必能够接纳。况且党锢时,自己也曾参与其中。只是当下形势有变,才疑虑是否要投奔外戚。如今听儿子引用《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便暗下狠心,既然难逃厄运,便放手一搏,说不定还能绝处逢生。曹嵩此时担任司隶校尉,在京中饶有权势,今年又依附宦官,更是炙手可热。洛阳城里,除却皇宫,几乎没有曹嵩办不成的事。曹嵩串通北军五营,加之王甫、曹节里应外合。数日内,竟将大将军窦武及皇后一族尽皆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