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了一下,低低道,“先生,我倒是觉得,是不是从釉色地施加入手呢?能不能先上一道灰釉,然后再上一道淡黄釉……”
林沐风霍然起身,“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吧,我们也别在这里空口说白话了,还是动手试验试验吧----老孟。你带人按照你的想法,开始塑胎,尽量将胎质弄得细腻一些。王二,你准备釉料。”
说干就干,一向是林沐风的习性。跟随林沐风久了。老孟和王二也习惯了这种雷厉风行的作派。
塑胎拉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对于老孟等人来说是小菜一碟。林沐风相信,香灰黄地技术难点在于胎质和釉面以及釉面下的开片和气泡,而并非是塑胎。
泥胎已经尽可能地保持了细腻,而且,非常圆润。在泥胎凉制的时候,王二也亲自配置好了三种主要的釉料,一种是灰色,一种是淡黄色,还有一种是透明釉。
到了黄昏时分。见泥胎凉制差不多了,林沐风从王二手里接过釉料。亲自为花瓶泥胎上釉。施了一边透明釉之后,才施灰色釉,然后等釉面略干,又开始小心翼翼地施加淡黄色地釉。
为了体现那种灰中泛黄的特质,林沐风采用了深浅施釉法。也就是灰色釉略深、略重,而淡黄釉略浅,这样一层层施加叠加起来。烧制成型后灰中泛黄就很自然了。
这只是复原香灰黄技术的第一道关口。对融汇了古代瓷艺和现代制瓷理念的林沐风来说,攻克这一道难关,并不算是太难。顶多,他们需要在灰釉和淡黄釉地搭配和协调上。进行无数次地细节调整,就可以试验出一个最佳的施釉方子来。
通俗地讲,灰色釉该深到什么程度,淡黄釉该浅到什么程度,两种釉色地叠加,谁前谁后,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些都得一一尝试。
最难的是。怎么样才能让釉下呈现出艺术性的纹理开片和工整细致的气泡来。对此。林沐风也没有成熟的想法,只能嘱咐老孟和王二。不要着急,一遍遍的试验而已。
其实,在林沐风看来,宋瓷汝窑中这一瓷种的出现,没准也是一种偶然。宋朝的工匠们在制瓷烧制过程中,无意中创造出了这个品种,经过了无数次地尝试才让技术成熟固定下来。
第二天一整天,林沐风都呆在窑上,跟老孟和王二一道进行着一遍又一遍的施釉试验,也没有急着入窑烧制。肉眼看上去地效果都不能达到最佳,进窑烧制也是白白浪费时间。
第三天,林沐风将试验的工作交给老孟和王二。让张风带着瓷学上的数十名工匠来到了窑上,亲自考校他们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