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和专卖是有利可图,故有所谓“粤西兵晌,半借盐运”或者“全借盐利”之说。《广西盐法志》有载:“粤西兵晌,半借盐运。其法与他处异。官出盐本及舟具,岁令郡卒一人往东省运买运归,转市楚商,取其利以资晌,盎官自为市也。”这里已经说得十分清楚,明统治者在广西大作盐的专运和专卖,而且不是在广西出卖,而是“转市楚商”,运到湖广、贵州等地出卖,以牟取暴利。因此,在广西食盐奇缺,“私贩甚多,盐价甚昂”,一般城市、县城、乡镇居住的老百姓都要忍受盐价奇高的变相盘剥,可在山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更是不容易买到盐,对于这些人来说食盐完全和粮食一样是一种极为匮乏的缺需品。
同时,食盐问题的严重也与宫僚和歼商的贪污好利分不开。由于盐运和贩盐有利可图,许多官僚插手盐运,从中贪污。歼商乘机抬高盐价,牟取厚利。如靖江王府就带头这样搞。据《粤西丛载》卷五记载:“王府盐船湾泊河下半年之久,或强掳船只,装载盐货;或高抬盐价,逼人承买;或掳到官船指说装盐,及至索骗银两入手,却又放去,仍复重掳”。靖江王府凭借自己的特权,大搞盐运和私贩,到处敲榨勒索,骗取钱财,更别说广西地方官吏也争着这样干。
更严重的是,在食盐方面明统治者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实行盐的封锁,并用这种手段来扼杀广西农民起义军。如成化元年,明朝编修官员丘溶在《条陈用兵事宜》中就给明统治者出谋献策说:“广西不产盐,而两江(指广西的左江道和右江道)尤为艰得。宜严立私贩之禁,量为功次等则,以为赏劳士兵之资。”
看看,这就是鼓励官兵执拿广西的私盐贩,妄图用封锁食盐的手段来扼杀农民起义军,手段已经是相当毒辣。当时农民起义军买不到盐,不得不寻找代用品。《粤西诗载》中有句诗就对当时广西少数民族以及避祸人群缺盐做了一个贴切的描绘:“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这就是当时广西底层人民过着无盐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如此封锁也造成的矛盾的更加激化,明代时期,广西东部历时最久、最反复的两处民变,府江民变和大藤峡民变其针对的就是控制当时广西水路运输的两条命脉水道,而这两条水道不仅运输各种物品进出广西,最重要的就是其食盐的运输!黔江和府江是官府盐运必经之路,大藤峡起义军和府江起义军常常拦江抢夺官商盐船。甚至大藤峡起义军为了夺盐,曾打到产盐的地方去夺盐,可见广西缺盐的程度。
从这些脑海中的资料以及满屋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