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011:人口成分(2 / 3)

,可不是因为民族而有优待的!

因此邓时锋这才能够理解,为啥村子里的民族成分会如此混杂,同时这些应该有民族纠葛的人会共同生活在一起,还共同并肩作战御敌其外——因为共同的生存压力和共同的敌人让他们必须抱成团才能活下去。

村子中那些少数民族暂且不说,覃二这些汉族人口里,还有不少当年的军户、匠户。

军户的历史这里就不多累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少民众养兵的负担别出心裁的弄了一个军户这样的怪胎出来,在它出生伊始,其优点还是相当多的,也为明朝开国的稳定和扩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军户的弊端也是极为明显的,没用多久,整个明朝的军事作战能力就因为军户内部的腐烂和崩溃就只剩一个空壳架不堪一击,别的地方就不多提,整个广西在明朝建国之初陆续迁徙、收编军户超过十万人(注:不同资料中有称十八万也有称十二万),在永乐年间因为对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战事需要,又陆续迁入大量人口编为相应户籍。这些军户人口因为常年征战有所损失,再加上军户自身制度上对底层军人的剥削导致余下的军士不堪重负而纷纷逃亡,因而卫所官军缺额现象十分严重。(注:军户的利弊与高层对底层的盘剥可自行百度查阅,在这就不多述以免浪费篇幅)

记载于《横州志》卷五中如置于洪武年间的广西驯象卫官兵数量就有这么一段话可以清楚的说明:

“原额旗军五千六百名,分为五所,前后共发来二万一百四十六名”,永乐、宣德年间,“随征交趾,失陷大半”,又因“地近瑶蛮,岁常征调,死亡曰甚,十不存二,……至成化二十三年,仅存六百一十九名,弘治八年存五百四十八名,万历间存马兵军共三百六十八名”。

由此可见,明朝军户的逃亡是极为严重的,正如那句话所述:“十不存二”!甚至还要多的逃亡军户们又到哪去了呢?除了军户之外,还有很多同样过得极为凄苦的匠户们的处境呢?古籍中没有记载,但动动脑子想想就不难想象得到:这些人有些进入大户中贬身为奴以求脱徭役赋税,有些则进入山区里,成为了一些山民;他们进入山区中,不仅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一些没有人居住地区的开辟,也有很多进入到少数民族人口生活的区域,给落后的山区带进去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生活文化,并逐渐和少数民族进行接触与交流甚至通婚,最终也许他们融入成为了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但也许也将身边的人变成了熟瑶熟僮甚至是同化成为汉族……这两种情况……你觉得哪一种更多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