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旧日的三公九卿尽皆保护或曰看管起来。最倒霉的是,中官组戏趁着兵荒马乱之际,竟然偷抱着玉玺去投了忠平王——公卿在手,顶得上丈人的军队,玉玺在手,顶得上获筇的军队,两样都握在手中,忠平王就得到了和高市王平分秋色的本钱。
我立下大功,又掌禁卫,立刻平步青云地和丈人、获筇等一样,成为高市王的心腹亲信——人生际遇,还真是曲折离奇,一点也不按照本人意愿去发展。有小半个月吧,几乎每天晚上高市王都会把我们几个召去他的私邸,门外全由孤人守把,我们就在屋内密谈,分析政局,商议对策。我是一点主意也没有的,只会随声附和,按丈人的意见,发兵夜袭忠平王邸,同时再劫天子,还怕对方不肯就范吗?但他的蛮干计划却被获筇阻止了。
获筇比丈人年轻得多,也就才四十出头,双目如线,一看就是个阴险的家伙。他说:“都中诸军,半为我有,半为他有,令袒虽为卫尉,所督禁军皆已胆落而不能战,事或有不成,反落他人口实。期期以为不可。”他提出的主意是,一面花大量金珠玉帛去笼络公卿们,一面借口禁军缺额,尽量从我方的军队中捡选人才替补,双管齐下,顶多三个月,就能不战而屈敌之志。
然而事态的进展并不如获筇所预想的那样乐观,增补禁军的工作,因为城门校尉磐溧的阻挠〔此人原是忠平王家臣〕,一直开展不起来,而那些公卿更是犟骨头,大多买通不了——高市王金帛有限,我怀疑大老们根本就不看在眼里。气得高市王某天晚上拔剑斫案,大骂道:“这班老贼,我欲尽数杀之!”
嘴里虽然这些说,然而那些大老是得罪不起的,他们个人不过匹夫,但全都出身士家大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目前情势混沌未判的前提下,对他们只有笑脸相迎,谁都不敢得罪,更别说想挥剑斩之了。
六月底,我们还在一筹莫展,敌人倒先有了动作:太傅留易、司徒勾匡、司空澜虑等十二人先后上书,请朝廷罢诸郡兵。这分明是要削弱高市王的羽翼,诸郡兵马如果回乡,朝里还有谁说了算?当然就是这班无耻公卿了,到时候他们要立忠平王登基,谁都拦阻不了。对应敌人的此番策略,丈人、获筇等煽动所部鼓噪,称:“太后出自崇氏,天子为崇氏孙,我等诛崇氏而未得寸金赏,反遣回乡,是欲日后诛杀我也!”原本战后就陆续开出城外的郡兵们又纷纷进了城,哄抢集市,冲撞宫门,闹得都中乌烟瘴气的。忠平王没办法,只好暗示留易、澜虑二人辞官——双方暂时又打个平手。
然而这种平局是不可能维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