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言之有物,并非泛泛而谈就行。
武选的试题是陈子龙出的。第一道题目是“天下大势分析以及各方势力对比。”第二道题目是“鞑子之祸,根源何在?”第三道题目也是同样的献策题,内容就是四个字:带兵之道。
萧毅并没有限制他们出题的范围,只是说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徐华和陈子龙却是坚决贯彻了萧毅所说的要点,以当下时务为考查要点。而且根据萧毅的要求,在卷头注明要求士子的答案要语言平实,言之有物,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观点鲜明,不可故作高深,拖沓冗长,华而不实。并且对文章的体裁不加限制,并不遵循大明科举一直遵行的八股文体。
萧毅这么做的目的主要也是想从中选出一些真正务实的人来充实各级衙门,另一个原因也是为自己而考虑。自己虽说也是个大学生,但是毕竟跟这个时代的文人是没法比的。他们要是拽起文来自己是很难看懂的。古人写作喜欢引经据典,故作高深,这些士子们自然也是受到这种习惯的浸染。要是不做限制,一些为了刻意表现自己才华的人肯定会拽文拽到死的。
等到第二组的体能测试开始之后,萧毅跟刘肇基打了个招呼,便起身向台下走去。他准备去琅琊书院和招贤馆看看。
刘肇基等一干将领看到老大要走了,急忙站起身来恭送萧毅离开。
看到萧毅走下点将台,早有亲卫将他的坐骑牵了过来。萧毅翻身上马,便向军营的侧门走去。徐琳,汪冰柔二女也急忙策马跟在身后。
琅琊书院位于南城,离城东军营的距离算起了比较近一些,所以萧毅打算先去琅琊书院看看。
萧毅一行,前后左右都有亲卫护着,再加上萧毅一身戎装,是个人都知道是个大人物过来了,街上行走的百姓虽然回避,但是却并没有什么惊慌的神色。他们相信,在秦国公的治理下,这滁州城还没有人敢在大街闹市中纵马的。
南城也是很繁华的,再加上如今滁州因为定北军的驻扎,更是有不少的商贩往来,比之从前更是繁华了一些。街上行人颇有些接踵摩肩的感觉。萧毅这一行人在街上这么一走,高头大马占了不少的地方,使街上的百姓就更挤了。
萧毅眉头皱了起来,他虽然曾经也挺享受这种前呼后拥的感觉,但是在闹市中这样的排场只会扰民而已,而且还走不快,毫无一点意义。萧毅挥手叫过身后的那名亲卫百户,吩咐道:“先打道回府。”
那名百户不知道自己大人为何忽然要打道回府,只是应了声,掉转马头通知前面的亲卫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