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的伤害却低。这就像抗战时期小日本的三八大盖一样,这种枪穿透力很强。挨得近的话,可一枪穿俩。但是伤口就是一个小洞,负伤了还可以忍痛继续战斗。养好了伤之后,依旧活蹦乱跳。
可是铅弹却不一样,要么就是打不穿,但一旦打穿护甲。射入人体的弹丸就一个劲地横冲直撞,把五脏六腑揽得一团糟,瞬间就足以令人丧失战斗能力。这在现代的弹道学中,称之为“空腔效应”。
小小一枚几克重的廉价弹丸,效果远超十几二十支箭矢——换一个角度看,打一枪,仅仅是用食指扣动一下板机;而用一石硬弓连射二十支箭,射手基本上脱力了,可以退出战场了。这样的性价比,哪个更划算,还用多说么?
最后一点,火枪射击时冒出的烟火——尤其是接近脸部的药室冒出的烟火,对眼睛的刺激与影响很大。事实上,狄烈后面打的十枪,基本上是“盲射”的。也就是先瞄准好目标,在开枪的一刹那闭上双眼,凭感觉射击目标。
狄烈并不知道,在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军队在使用滑膛枪时,士兵们也曾为同样的问题所困扰。长期强光浓烟刺激,使一些士兵最终双目失明。以至后来士兵们射击时,都是闭着眼或将头偏向一侧,压根不做瞄准动作,这也是滑膛枪命中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除此之外呢,就没有别的原因了么?
狄烈慢慢合上双眼,脑海里不断闪过后世所看过的滑膛枪时代,两支军队排成一列,面对面射击的场景。一般这样的对射距离,不会超过一百码(91.4m),可是效果如何呢?
在这一方面,后世有不少资料,如在普法战争其间,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1.83m),普军1782型滑膛枪射击100发,在100步长(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同样的,法军的滑膛枪也没好到哪里去。
考虑到战场环境,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与西班牙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