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训练新兵时的感觉,那种军营的热血激昂仿佛给他灌入了巨大的能量,他忘乎所以地将全部的精力全投入到这支一手打造的教导营的特训当中。
每天寅时(五点左右)吹号(类似后世的军号,是狄烈令乐工们制做出来的新玩意)起床,先绕着大校场跑十圈(相当于十里)。然后开始站军姿两个时辰,九点吃早餐。早餐很丰富,一筐筐的炊饼、馒头管够管饱,还有一大碗羊奶(有时是牛奶,主要是奶牛不多)。吃完后休息一刻钟,开始走三大步:齐步、正步、跑步。
古代军队是没有走齐步与正步这些训练项目的,士卒们走的多是踏步(有点象高抬脚动作。但幅度小得多),这种步伐震动很大,响声沉闷。那些教头与将军们。甚至不要求整齐迈步,只要士卒能走得起来,跑得动就行了。
狄烈的要求是。握拳、甩臂、腿绷直。脚抬起三十度后,在空中稍稍一顿,然后重重砸在坚实地土地上,声音响亮震耳,黄尘腾腾。别的不说,光是这股子气势,就让人胸臆为之一振。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挺能吃苦的,尤其是那些原签军士兵,做为金军的辅兵。甚至可以说是奴兵,什么样的脏活累活苦活,全都归他们干。能干,你就能活;什么时候干不动了,你就可以去死了。从这样的环境里挣扎求存的士兵。他们对于痛苦与折磨的耐受力,远远超过普通人。
夜半时也不得安宁,时不时就吹响集结号,来个紧急集合。衣衫不整的,跑五圈;迟到的,跑十圈;忘带兵器的。跑二十圈;起不了床的……你不用跑了,明天三餐取消,然后一个人包全队的内务。
短短几天下来,几乎所有人都瘦了一圈,但所有学员都在咬着牙坚持——鱼跃龙门啊!这点苦算什么。
如果说以上的艰苦,学员们还能咬牙忍受的话,那么狄烈接下来的一个看似简单的课目,却令学员们头大如斗。狄烈将后世军队中的各种条令,选取适用于这个时代的内容,一一默写下来,编成了一本《步兵操练条令手册》。然后让那些工作轻闲的文吏们花了三天时间,抄写了一百册,全部下发营队。晚间整理内务完毕后,学习条令一个时辰。这一点,才是真正令教导营学员们最感痛苦害怕的事。
这些人都是这个时代优质的兵源,不怕苦、不怕痛、不怕累、不怕折磨。他们唯独怕背诵与识字。
整个教导营百分之九十是白丁,略通文墨的十不足一。绝大部分原签军士兵及宋军俘兵包括军官,都是目不识丁的睁眼瞎。只有一小部分入伍的原汴京市民,还算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