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要求人们遵循它,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人生各个方面。主张“无为而治”,将“循理而举事”的合理行为视为“无为”,从而将其发展为积极“入世”的治道,要求统治者节欲、惠民、行仁义,在政治上,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君“无为”而臣“有为”,是一种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之术,因此这种“无为”又可以称为“无不为”。
由此可见,三者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希望百姓德教,后守法,君主垂拱而治不多加干扰,天下大兴。三家学说只不过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不一样而已。
那么,以现今朝廷状况三者应该如何融合?在什么地方融合才能有助于社稷的振兴?对于一个朝廷来说,朝廷的需要,天下大兴的需要,就是两者应该融合的地方。
大汉朝廷最需要什么?
律法的绝对威严,令行禁止。
在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
对天子和朝廷的绝对忠诚。
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这治国之论分三部分。
第一、重德教,使天下百姓人人有德,使人彬彬有礼,非如蛮人,这是儒家学派所要做的;
第二、君主与士大夫们制订了“法”,之后便应一切“皆断于法”,而不应该“以私而废公”、“以我而释法”,贯彻这种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废天下之公法的“公正无私”的思想。
第三、所谓道家的“无为”并非绝对“无为”,而是在“法令既明”前提下的君主无为(陛下垂拱)臣有为(参等守职,遵而勿失)。
“百姓重德,官员守法,君主无为把法儒两方联系起来,天下大治。但目前的经学死死守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说书郎的一番治国之策,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张纮叹服道,“没想到小郎君的儒法道相融之策竟然是这么个办法,无论此策到底是否可行,郎君以小小年纪便可出说出这番言论,当胜于古之甘罗。”
不管朱魁所说那些治国针略是否可行。但张紘看来这么年纪,这么有看法,自己方才接连的轻视与人,太不应该了,随即站起身来,以他大上一轮的年纪,稽首行歉,说道:“紘方才言语轻挑,还请小郎君不要见怪,小郎君出口成章,不知师承何处?”
师承?朱魁想到眼前的张紘、陆纤他们都是士族,算党人一员,说出师承应该没什么大碍,便说道:“魁自小由同村叔祖王访公启蒙,后败在江夏八骏的张俭公门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