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首词能够表达出他内心的感受,回三国,便要唱三国歌。
东风阵阵,把白帆吹得鼓起,顿时船速飞快,瞬间已消失在眼前。
当朱三将渔船停靠在石岗村外渡口,把麻绳绑在木桩上,此时,远远可见村中袅袅炊烟升起。
拆下船尾的水箱,扛着那幼小的肩膀上,歪着头,朱三快步朝渡口旁边一水塘走去,水塘有三亩大,是一年前朱三与朱大一起挖的,一头水道直接通到淮河,又用两层渔网木板钉住做成两道水闸,形成活水。
按朱三的主意,为的就是打渔回来后,若有剩余就圈养起来,再一次性运到县城里卖,久而久之便是一笔财富。
不说这年代的山村,民风淳朴,让朱三大感后世世风日下,偌大的水塘,养着那么多的鱼,村民也从不私下偷取,只是在朱三一家挣到钱后,村中另一家的渔户有模有样学起来,挖起水塘。
只是二者却有不可同日而语。
将今日捕到的鱼儿,哗啦啦的倒入水塘中,鱼儿一脱离水箱这牢笼,欢快自由的快速的游了开去,却不知自己不过钻入另一道大了几十倍的牢笼而已。
留下两尾,用草绳栓好,提在手上,开始往家里走去。
村中邻里们,大多都已经务农归来,屋内屋外忙活着,抬眼见到朱三,纷纷打着招呼:“三娃打渔回来啦,这两尾可真肥啊,今天收获不错吧。”
“吴大娘,好说,好说,今天的确不错,等会一起来我家陈碗鱼汤!”朱三点头致意,一一回复着。
朱老实家比八年前,已经略作扩建,自去年起,加盖了一间木屋,用泥巴混着栅栏做了到围墙。
推开围墙木门,朱三高声喊道:“阿爹,阿娘,我回来了。”
房内,灶台前,陈氏挽着袖子来回忙活着,听到儿子的声音,放下手上的伙计,走了出来。陈氏年纪不到四十岁,却已额生白发,来到朱三跟前,慈爱的卷起衣袖给儿子擦了擦汗:“三儿,把鱼给娘吧,你爹和你大哥他们也快回来了,你先去冲下身子。”
“诶!知道了,阿娘。”把鱼递过,待陈氏回屋之后,朱三转头就来到院中一角,那里摆放着一大水缸,每日清晨定时去淮河打水填满,以供一日之用。
“哗啦啦!”
“真凉快!”朱三舒坦的叫着,这时,院外两个一大一小少女拎着篮筐,一蹦一跳走了进来,大的十一岁左右,已经开始将发丝盘起,小的不过五岁,绑着两小辫子,喊道:“三哥,三哥,你回来了,快给我说故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