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膳生员个个刺头,法不责众。
但是张居正依旧取缔了私塾。
金学曾是大明第一个种植番薯并打算把番薯推而广之的人,同样他在万历三大征,朝鲜之役,鸣梁海战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万历年间任福建巡抚,在松下、乌丘、语屿、铜山、澎湖、南澳、甘山等地取得了对倭胜利。
金学曾借着商贾往倭国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比在朝倭寇更早知道丰田秀吉死了的消息。
金学曾跟万历说:咱们的福建水军,可是东南沿海一带的扛把子!大小船舰就有数百艘,铁定能把他们的家底给抄了!丰田秀吉已经死了,群龙无首,天赐良机。
倭寇之乱不在列岛,而在倭国本岛!
想要进攻倭国本土的可不止户部尚书金濂,还有后来人,金学曾。
可惜金学曾的想法,最终没有实现,万历皇帝觉得倭国那么远,见好就收,这也是当时朝中东林党人的一贯想法。
而且播州杨氏的叛乱紧随其后,让金学曾进攻倭国本土的计划就此搁置。
金学曾反对张居正革除地方私塾的原因,和王卺的意思一样,法不责众。
但是李宾言却是笑着说道:“王侍郎,他们就是仗着法不责众这四个字,为非作歹,大明从无法不责众的说法。”
王卺疑惑的说道:“那怎么责罚?”
“李巡抚,舟山英烈祠修好了,请李巡抚前往。”一个掌令官打断了王卺和李宾言的辩经。
李宾言站起身来,端着自己的腰带,走出了松江市舶司,向着码头方向而去。
大明的军队在府衙之外,旌旗招展,李宾言端着自己的腰带,缀有带銙,比腰宽,大明官员的腰带,是用来端的,不是用来系的,是一种礼器。
这个腰带其实并不方便,已经在永乐年间沿革为了束带,方便大明官吏使用。
但是出席重大祭祀活动的时候,大明的官员,还是会把这个大一圈的腰带拿出来,表示庄重。
李宾言一步步的走向了舟山海战英烈祠。
这里埋葬着舟山海战的死难军士,入土为安,舟山海战,沉了两条斗冲,三条艨艟,有四十七人死于海中,尸骨无存,这四十七人只有衣冠冢。
还有两百二十一人,死于攻城,虽然海贼的抵抗意志极为薄弱,但是在攻城、入城之后,还是有死伤。
还有三百二十人,并没有死在战争之中,而是死在了海战之后的庆功犒赏大宴之上。
法不责众,冤魂何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