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必败之战’,预祝子廉旗开得胜。”
曹洪固辞:“此乃主公坐骑,洪岂敢受?不可,万万不可!”
曹操大笑,硬将缰绳塞入曹洪手上:“不过一脚力而已,况乎你我兄弟之谊,又何止一骑耳?”
曹洪眼圈发红,深深一躬到地。
这一边,手足情深,另一边,也在兄弟话别。即将随曹洪出战的裨将关羽,正与刘备、张飞告别。
说过一番没营养的“小心、珍重”之类的话后,关羽向二曹方向一瞥,压低声音道:“大哥,此战弟当如何?”
关羽这话听上去没头没脑,颇为奇怪,但若是了解刘备的打算,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刘备是何等样人?他可不想跟曹操绑一块陪葬,他只会站在胜利者一边——毫无疑问,胜利者会是袁绍,天下人无不作如此之想,刘备自然也不会例外。
关、张二人均唯其马首是瞻,说降吕就降吕,就投曹就投曹,说奔袁就奔袁,从不问为什么。
如果不是因为小沛被李典、吕虔所据,刘备早就叛曹自立了,历史上他可不就是这么干的么?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眼下他没地落脚,只能是先跟着曹操混,觑准机会,再北渡黄河,另找靠山。由是关羽才有这一问。
刘备胸有成竹,断然道:“全力作战,最好打出声威,既可解除曹氏疑虑,又可令袁氏不敢小觑我等。”
刘备可谓是深谙这时代“卖身”之法,知道只要“货好”,没人怕扎手。
关羽重重点头,兄弟三人何等默契,有此一句足矣。
……
三月初十,袁绍六、七万大军,加两万役夫,慢吞吞地挪了近十天,才走到距邺城二百多里的内黄。而此时,黄河南岸,早已烽火连天。
真的是烽火——天色擦黑,无数火把沿岸闪动,袁军先锋军裨将、越骑校尉王摩远远看了,惊疑不定,驻马不前。
曹昂大军刚出现于距白马近百里的瓦亭,就被袁军巡哨探知。颜良闻报后也在第一时间猜到曹军企图,立即派遣裨将王摩率一千步卒,二百骑卒,前往截击。
以曹昂这支杂牌军的水准,若正面杠上王摩,尽管人数多一倍,也是白给。幸好曹昂牢记父亲在出发前千叮咛万嘱咐,决不能与敌正面硬杠,他的作用,就是疑兵。什么叫疑兵?敌人永远看不清、摸不透,才叫疑兵。
曹昂眼下就故布疑阵,利用天色向晚,大点火把,沿河呼啸。令延津守船的三百多袁军心惊胆战,军心溃散,不少士卒解缆放船,不顾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