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百五十六章 乌角先生(4000)(3 / 5)

算起来今日是十一月十八,的确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再过一个小寒与大寒,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

而虽然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中记载,战国时期天朝还只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

但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便已经确立了下来,并且推行到了全国使用,成了反应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的重要文化。

而在后世,依旧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吃饺子庆祝的,或是在南方的某些区域,也会举行祭祖、宴席等活动来进行庆祝。

不过在汉末。

貌似还没有饺子这种东西,并且就算有也一定没有推广开来。

因为据传说,饺子的发明者正是汉末名医张仲景,那个在后世被称为“医圣”的男人。

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百姓时常衣不遮体,很多人到了冬天都承受不住寒冷的天气被,耳朵患上了十分严重的冻疮,而张仲景见此状况,便用羊肉配合上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一起,再用面皮将其包成耳朵状,下锅煮熟了分给被冻伤的百姓食用,百姓吃下这种食物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很快就变暖了,一段时间之后,病人的烂耳朵也都好了。

因为这种食物形似耳朵,百姓便很是文艺的将其称作“娇耳”。

再后来还陆续出现了馄饨、牢丸、扁食、粉角一类五花八门的叫法,到了后世终于被统一叫做了“饺子”,成了逢年过节举家团圆时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而在笔者的家乡,依旧有许多人说起方言时,将饺子叫做扁食,听起来十分亲切。

而张仲景正是正活在这个时代。

根据历史记载,张仲景现在应该大约有四十来岁的样子,如果这时候他已经发明了“祛寒娇耳汤”,想来应该也还没来得及推广至太原郡,不过等到了几十年后曹丕登基建立魏国政权,便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只不过在记载中,“娇耳”已经被称作了“馄饨”。

再说这冬至。

杨万里一说出这个节气,吴良便已经差不多明白了晋阳城如今如此光景的原因。

据《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即是说到了这一天所有人都会在家里好好待着,哪怕是汉朝官员也会谢绝公事,与全国人民一同处于躺平与停摆的状态。

当然。

《后汉书·礼仪》中还说:“应选能之士,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