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让人无话可说。
但只有一点,出自榆林卫卫所衙署的官吏子弟,一个也不收。对此方应物的态度很强硬。说什么也绝对不收。
就连指挥使家的公子也要拒之门外,甚至有个没眼sè的社学学生因为与彭二公子喝酒,便被方应物找借口开除了,换了别人补上名额。
不是方老师憎恨彭指挥抢自己的差事;不是方老师记仇彭二公子曾经栽赃自己。并两次将自己抓进镇抚司;也不是方老师还记着刚到榆林城时,被卫所衙署拒绝接收导致险些无处容身,以至于屈居仓库当个书办
有对比才有突出。有比较才知道好坏。不打压敌人,怎么展示出学霸风采?不制造一批被踩对象。怎么当文化权威?不搞得别人追悔莫及,怎么让众人认识到社学学生身份的珍贵?
招完生就开始上课。方应物定下的社学规矩是逢单rì讲书作文。他毕竟还兼着巡抚幕僚,不可能天天上课。
授业以讲解四书为主,间或夹杂几句chūn秋。方大秀才的水平高低不知,但在榆林城当老师也足够用了,或者说他的水平高低不重要,能领着社学学生明年进学当秀才就可以了。
此外方应物还组建了榆林城第一个文社,并告诉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是很时髦的行为,江浙那边已就开始风行了。
年轻人对于喝酒聚会当然是乐此不疲的,但吟诗作词水平仍需要慢慢提高,急不得。
这段时间方应物时常感慨,真是一张白纸好作画。若放在内地特别是江浙一代,怎么可能让他区区一个秀才如此为所yù为、近乎垄断xìng的把持住了读书行业上升渠道?
也只有在榆林这新设的边镇地方才有此可能xìng,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开创xìng的。第一个儒学,第一个社学,第一批生员,第一个文社
后人若编纂榆林卫志或者延绥镇志之类的志书时,谈到教育文化,少不得要把他浓墨重彩一笔,若有一句“本地养士自巡抚杨浩、生员方应物始”这也算名垂志书了罢。
这rì,方应物正在社学中院子里对着六十学生讲论语时,忽然看到巡抚长随出现门口,对着他用力挥了挥手。
方应物便停了讲课,放下书本,问道:“有何事?”那抚台长随小跑到方应物身边,低声道:“有紧急事情,我家老爷让方相公立刻去行辕。”
方应物便对学生吩咐道:“今rì到此为止。”然后起身走人了。
到了巡抚都察院,方应物没有被领进公堂,而是直接被带到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