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534章 温情(2 / 4)

好心情,以加倍的认真,介绍了起来,而且越说越高兴。

事实上。这些短平快的项目,在为杨锐刷声望的同时,同样带给许正平极大的好处。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许正平出的论文,比之前几年出的都多。

虽然全是sci入门级,影响因子最多不超过4。0的论文,但要是换一个语气来说。却应该是这样的:这些全他娘的是sci级文。

如果不是在北大,许正平现在混吃等死,也能折腾一个教授的职称回来。

就是在北大,许正平的论文数也超过了平均标准的,如果这些论文中能够出现一两篇引用较高的,直接用来申请教授。依旧很有机会。

当然,最稳妥的方法还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但项目这种东西,设定的目标高了,很可能做不出来,做出来但做的慢了,很可能被人抢先即使一切按照计划来进行。高水平的期刊突然抽风,拒绝接受,也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

总的来说,一个人如果完成了三个大项目,那一定能写出至少两篇高水平论文,但一个人若是只做了一个大项目,是否能有一篇高水平论文,总归是概率性的。

至于那些做一个项目就写一个大论文,写一篇大论文就发表一个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的不是没有,但也不是哪里都有的……

许正平的目光不自觉的在杨锐身上巡游。

在他认识的人里面,能做到有的放矢的研究者,杨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脑洞一开,就再也关不住了。

许正平像是放幻灯片似的,开始一个个闪过杨锐写的论文,做的项目。

就总数来说,以杨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早就超过了50大关,他早期光是在sci入门级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就发表了二十篇左右的论文。

进入北大以后,杨锐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质量却明显提高了。

而且,不像是北大的老师,杨锐的得到的支持,主要就是捷利康一家公司,后来,国医外贸也给送了钱,北大生物系也给了经费,但那也就是这半年以来的事。

真正支撑着杨锐继续做研究的,还是成功两个字。

许正平细细回想,这杨锐做的项目,好像就没有失败的。

与加州大学的科研竞争都赢了此事想起来尤其可怕,事实上,如果是一名中科院的院士在科研竞争中胜了加州大学的教授,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反而是杨锐的胜利,让大家不知所措。

做一个项目就成一个项目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