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士,是可口可乐公司通过高校和研究机构邀请来的。当然,不免也有行政官员占用了名额,过来蹭顿饭,领点礼物给自家孩子。但是,不管是哪种人,都是对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
杨锐正在声望积累期,对于“研究”之类的词汇非常敏感,他不知道肖经理这样问的原因,但也不能被人看做是来蹭可乐的大一学生,于是稍微想了一下,朗声道:“研究不敢当,有一些了解,比较关注。”
中国的谦虚式回答可进可退,还是非常好用的。
肖经理不知道他是不是谦虚,但还是松了一口气,毕竟,最难缠的总是那些自信满满的家伙。
然而,肖经理没说话,前排的中年人却转过了身子,道:“我看过你登在cell上的论文,是挺厉害的。不过,你去年还研究细胞里的钾离子通道,今年就对碳酸饮料有研究了?你把食品科学也看的太简单了点吧,肖经理,你刚才说有误会,具体是啥误会?”
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了。就像是杨锐不想被误会一样,钻研食品学的这位,也不想被人误会。
说是玻璃心也好,说是底线太高也好,他是宁愿得罪杨锐,也不想在学界同仁面前丢脸。
当然,这也就是杨锐声望不够了,换一名学霸级人物,就算指着大便说干燥,食品专业的也可以接一句“真空包装更保鲜”。
肖经理内心里是不愿意复述的,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只好示意小郭说。
小郭有点紧张,低了一下头,说:“杨先生刚才说,那个……碳酸饮料不健康。”
现场有明显的吸气声。
对于2014年的中国人来说,可口可乐也许就是一种饮料,健康或者不健康的讨论,仅止于商业和健康。
然而,1984年的中国人,却不免要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而最重要的,永远是政治因素。
作为进入中国的外资标杆企业,可口可乐在最初几年经历的风波,总是与中国政坛息息相关。
1978年,允许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协议签订4天以后,中美双方正式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师级外交关系”。
1982年,可口可乐在北京各大商场,做了中国现代市场上的第一次卖场促销,北京各大报纸发音强烈,内参频发,继而有了陈云的批示。
1983年,刚刚过去的“咖啡因风波”则是让小郭、肖经理,以及众人不安的主要原因。
因为东北某研究所给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