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417章 改观(2 / 6)

自然能够知道,究竟是内存出了问题,还是主板出了问题,或者是硬盘、cpu……

和修电脑不同的是,生物体的基因功能极多,也很难做到一一检测。

有些时候,研究员不得不设计一些巧妙或曲折的方式,同时检测两个三个,或者五个六个因素,最终用数学方式,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的问题。

这些巧妙的手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研究员们废寝忘食,一代代的开发、尝试乃至于误打误撞弄出来的。

在杨锐读研的时候,很多方式已经变成了基础技巧。

但在1984年的当下,杨锐都变成了克隆突变基因法的先行者了,他曾经熟悉,或者并不熟悉但好用的方法,自然也没有被发明出来。

最近几天,杨锐也在实验和挑选合用的技术。

技术也不是越先进越好的,首先得实验室的设备配合,2000年以后,专门给几个学生配一台8000转10000转的离心机再正常不过了,84年的国内高校可没有这样的条件。

不仅硬件要求要低,软件要求也不能太高。

华锐实验室里的几个人,除了黄茂以外,涂宪、王晓芸和魏振学的实验水平都比较一般,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类人,很多讲究技巧的技术,让他们来操作是很累的。

一套合用的技术又不是只有一个步骤,若是一系列的难点都只有的80的正确率,那七个难点下来,最终的正确率就只有20了。

而在生物实验中,技术难度要求高的实验是真的高。比如克隆,克隆的技术基本是公开的,但能克隆羊,克隆猪,克隆兔子的实验室,全球找一遍,能做的实验室数的出来,当然,很多不做的实验室也不是一定做不出来,也许只是畏惧于高难度的动作要求,复杂的实验步骤,以及得不偿失的成本和收益。

如今距离截止点也没多长时间了,不仅要挑硬件要求低的,操作条件简单的,还得挑学的快,或者不用学的。

这么多限制条件下来,杨锐能选的也就不多了。

但好歹也是有的,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突变技术就是80年代末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定点突变技术之一。

这项技术在78年发明,但在整个80年代初期,都处于完善期,黄茂也有接触过,却并不常用,因为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突变技术虽然大大增加了突变的准确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体外合成的不完全,体外反应对突变引物的破坏等等,都让这项技术麻烦重重。

针对这些麻烦,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