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奇,彼得罗夫打算如何修改剧本,但他却没有轻易问出口,免得影响到对方的思路。
“米沙,你不介意我和雅科夫将军一样,叫你米沙吧?”旁边响起了爱森斯坦的声音。
“不介意。”索科夫微笑着说:“我可以叫你谢尔盖,你也可以叫我米沙。” 爱森斯坦点点头,随即问出了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米沙,我听到一种传闻,早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的时候,你就对上级提出,德国人可能会向斯大林
格勒发起进攻,需要提早做好防御准备。有这么回事吧?” “是的,谢尔盖,当时我还是一个步兵旅旅长。”索科夫点着头如实地回答说:“我察觉德国人在接下来的进攻目标,有可能是斯大林格勒,就向上级提出了
警告,希望他们能将我的意思转达了最高统帅本人那里。” “我很好奇,当时正在作战的哈尔科夫,距离斯大林格勒差不多八百公里,沿途还有河流和森林的阻隔,你怎么就那么确定,德国人一定会进攻斯大林格勒呢
?” 爱森斯坦不但问出了自己的问题,也问出了雅科夫心中的疑惑。雅科夫虽然曾经多次试探索科夫,想了解对方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但索科夫每次都很简短
地回答说,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报做出的分析。 但这次问这个问题的人是爱森斯坦,索科夫意识到自己不说清楚,恐怕会让他们产生不好的联系,便轻轻地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随即向众人讲述自己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德国人在莫斯科城下遭受惨败,虽说他们当时在莫斯科的附近还部署有大量的兵力,但德军统帅部应该清楚,如果不扫清周围的障碍,就贸然进攻莫斯科,显然是不明智的,甚至有可能再次遭到失败,于是他们就改变了战略,利用在哈尔科夫取胜的势头,选择向东面进攻。这样进攻的目的很简单,
一旦他们占据了莫斯科东面的重要城市,就能彻底地切断莫斯科与远东的联系,完成对莫斯科的大包围。” “嗯,你说得没错。”对索科夫的这种说法,爱森斯坦倒是表示赞同,不过他却接着问:“我查过有关的资料,当时我方认为德国人向东发展,主要的目的是
为了夺取高加索的石油,根本就没有人会想到,德国人居然把主要的进攻目标选择在斯大林格勒。” “我刚刚已经说过,德国人向东推进的目的,是为了采用大迂回的方式,切断莫斯科与远东地区的联系。如果他们真的达成了这样的目的,那么远东的部队和物资,就根本无法运到西线战场,从而有效地削弱我军的战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