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三十章 番外篇(4 / 4)

奇门一脉 柒堺 3670 字 2021-06-05

虽然此时是夜半,但天空中不时的雷鸣电闪,把这原本本该是黑色的半夜,愣是照得透亮,狂风依旧吹着,尽管此时天上没有下雨,但那茶杯大小的冰雹打在我们身上生疼,即便我们头上戴着‘箽蓬(音译)应该大城市叫斗笠’但还是抵挡不住一阵阵自头顶上传来的痛感。

这场洪水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即便芷江城里的百姓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但在洪水这头猛兽的袭击下,那些抢救无疑是杯水车薪。

洪水退去后,芷江城里四处都留有厚厚的淤泥,县里也实施了重建工作,而最重要的一项重建,便是重新修复龙津桥。

本来在九八年初春,县里就决定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筹资600多万元,但因为一些事情却给耽搁了,没想到这一耽搁带来损失却如此重大,所以修复龙津桥成了重中之重。

抗日时期桥上的房屋建筑在被拆除后,桥也改了名字,改成了‘江西桥’,这个名字也被叫了几十年,直到九九年初再次修复龙津风雨桥,桥的名字才被改了回来,因为最初的‘龙涎桥’这个名字不怎么好听,所以才用了同一个寓意的‘津’字来替代桥名。

修复桥身是一项繁琐的工程,但在整个县城百姓的同心齐力下,修复与加固工程只用了10个月不到的时间,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至于其中的原因,我就不多叙述了。

五十六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榫头都未损坏一个。

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但其真正的寓意却逐渐被世人遗忘,只是这河里依旧每年还会吃掉几个下河游泳的人。

当龙津桥再次完工以后,县里也重新浇筑了两头一公一母的镇水犀牛安放在桥头的位置,由于有了镇水犀牛的回归,芷江县城也从此没再被洪水淹没过,即便洪水再大,水位线始终漫不过桥墩,而七月里下冰雹的事情,我也只是在九八年遇到过那一次。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