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山,炼气,以自身沟通天地,共天地一息,引天地灵气入体,在将其化为己用,身同自然造化,使自身的气血由杂乱无章而变的井然有序,依靠造化之力而将自身精气组织和武装起来,按照修行者的心意收敛和发挥,将天地灵气炼化为自身真气。
二重山,锻骨,强体健骨,修行者修真锻体,若无一个强健的体魄,便无法承载修行得来的天地之力,身体如同一个容器,容纳修行所得来的元力真气,如果身体羸弱,修行时只会被天地灵气所撑爆,修为越高对身体的要求就越高,故而,若体魄不够强健,一切都是空谈。
三重山为真气,即将引入自己身体之内的天地灵气,经自身周天循环运转和功法修行之后为己所用,真正转化为供武者运用的真气,将之运用自如,一拳出,一掌起,真气贯通全身,可出体对敌。
四重山为暗劲,气与力合,一身真气运用时自丹田而起化作内力迸发于身外,不仅是真气的外放,更是力量的内敛,一招一式看似平淡无奇,却有排山倒海之威。
五重山为养灵,以灵气滋润温养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使的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一个全新的提升,身体刚强有毅,魂体凝实成型。
六重山为蓄力,修行所追求的,便是对力量,真气,精神力的掌控,武力境界,便是对力量的掌控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力量可达至千斤,甚至更强大。更重要的却是,修为到时,轻若鸿毛可发出千钧之力,千钧之力立于发丝之上而毫发无损。
七重山为驭物,真气离体,可隔空探物,以意念之力操控真气游离于身体之外,驱使法器,驾驭宝物,法宝祭炼始于此重境界,到了此种境界,便有了万法之根本,有能力者也就可以修习其他奇门遁甲玄妙法术了,如祭炼法器,修行五行之术,学习符篆,铭文之术,驾驭百兽等等。
重山为凝意,修炼到达了第重,对精神意念之力的要求就更高,凝元显意,真元入定,要求修行者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变化。
九重山为归元,筑基打磨身体,借天地灵气滋润自身经脉,一旦打通周身奇经脉,那便是从身体到心灵,再到灵魂,整体全方位的蜕变,如蝴蝶破茧,大鲲跃鹏。
传说在上古时代之前筑基境为十重,第十重境界天赐之境,是为苍天恩赐,然而当今时代,这第十重境界却被天道斩断,或许,有大气运,得上天眷顾者可以达到那一重境界。所以,筑基境只有九重,?因此,这第十重境界或者可以说是天命之境,天断之境。
还是韩铭比较抓得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