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完全寂静,不少人口中默诵揣摩着这首诗词。诗中将那种在外羁旅游子的感伤写的淋漓尽致,并不像一个青年人能够写出来的。可亲眼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发生,他们不能不相信。
虽然这首诗平仄不合,但却没有人挑这个小毛病。毕竟连七步成诗的曹永也说过“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好诗”最初开口读诗的那书生赞叹道,“此诗一出,怕是以后这遇仙楼不好写了……”
听他一说,众人才纷纷清醒过来,称赞声不绝入耳。
反观那马进,此刻脸色开始泛白。他能够想象得到,这样一首诗,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广为流传,而通衢常晋这个名字也会名动天下。等人们追究起这诗词背后的故事,恐怕自己就是那可笑的背景,给常晋起衬托作用。
文人墨客谈论起,十有八九会说“当时马大人家的公子咄咄相逼,常晋气不过,提起毛笔,唰唰唰写下了这首诗……”
他心中恼恨之极,这姓常的让自己出这么大丑,一定不能此人好过。
众人正谈论着,忽然人群中传来嚎头大哭声,将他们吓了一跳,纷纷循声看去。
只见一位满头花白,穿有破旧衣衫的老儒生,站在那里大哭不已。
“赵兄,你为何如此伤悲?”旁边的同伴惊诧的问道。
“呵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低声念了两遍,忽然大叫到:“不考了,这秀才功名我赵某不考了。”
“赵兄,你发什么癔症!?”那同伙急忙拉扯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