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攻破,则有倾巢之危,当以阖州之力,配合公孙使君南北相击,尽快平定冀州方才是正道。”
“我倒是认为不妥。”
黄琦说道:“现在青州经过数年安定,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安稳,若是战的话,恐怕调动不了百姓情绪。刘使君兵力虽少,可遴选的都是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兵,一者经验丰富,乃精锐之士,二者操练日久,配合默契,冒然征兵,反倒不好。”
“额,好像这话也对。”
姚博仔细想想,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看来青州高层这两年没怎么征兵,也许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陈暮在旁边听得倒是暗暗点头。
政学院的老师还是靠谱的,除了他以外,还有沮授、田丰、荀彧、华歆、简雍、孙乾、王朗、氏仪、孙邵、崔琰、国渊、公孙方、左继、刘谦、诸葛玄这些人偶尔会来上课。
这些人基本都是青州地方官吏,像崔琰国渊公孙方他们都是第一批毕业生,早就在各地治理地方多年,经验丰富,回来任课,教授学生非常生动务实。
他们有一些人主讲政务治理,有一些主讲地方民生,还一些比如陈暮,在讲课时偶尔会谈一点国家大事,聊聊天下未来之变局。
虽然聊得不深,但对于这些十几岁的少年们来说,要想让他们去想明白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很难。
因此能让孔俭姚博黄琦这几个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已经很不错了。
至少他们说到了一些点子上,发言很有建设性。
当然。
他们能有这样的见识,除了从小就跟着陈暮读书以外,最重要的,他们出身于大家族。
比如孔俭家族,就是鲁国孔家,黄琦则是江夏黄氏,姚博是吴兴姚氏,诸葛亮就不用多说,都是名门世家。
所以相比于很多农家出生的学生,这些大家族子弟天然就有优势。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参与话题的黄琦忽然转头看向诸葛亮说道:“阿亮,刚才见你一直沉默不语,怎么也没说点什么?”
“是啊阿亮,别老是等别人问你你才说,聊聊刘使君和袁绍的事吧。”
姚博也跟着说了一句。
诸葛亮想了想,微笑地说道:“我觉得刘使君必胜。”
“哦?”
众人不解,询问道:“你为何如此笃定?”
诸葛亮说道:“因为有陈师在。”
“吁!”
众人发出嘘声。
黄琦笑道:“你说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