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受到重视,也会成为研究方向,并且获得继续研究所需要的资源。在第一次修正之后,“神示计划”的重点放在了进行空间跳跃的能源上,即致力于寻找一种足够强大的能源来支撑其跨恒星系统空间通道,稳定存在足够长的时间,让飞船能够顺利通过。只是,随着研究深入展开,这条路很快就被堵死了,因为在理论上,维持跨恒星系统空间通道稳定存在足够长的时间需要的能源,超过了构成银河系,并且让银河系稳定存在的原能的总和。也就是说,即便把银河系里的原能全都用上,也绝对无法让飞船到达邻近的恒星系统。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神示计划”进行了第二次修正。dudu1();
这次,重点放在了空间压缩技术上。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能够压缩恒星系统之间的空间,准确说是让恒星系统之间的空间产生扭曲,那么就能有效的缩短空间通道的内部尺寸,减少通过空间通道的时间,从而压缩空间通道存在的时间。
从理论上讲,这个办法肯定行得通,而且更具有可行性。
只是,其技术难度远远超过之前提出的任何一种理论。
关键就是,如何让恒星系统之间的空间扭曲?
要知道,唯一能够导致空间扭曲的就是质量,而且只有大质量天体才能让附近的空间明显扭曲,达到开启空间通道的最低要求。在恒星系统之间的广袤空间里,根本没有大质量天体,甚至没有值得利用的天体,有的只是一些密度极低的粒子,以及根本没有质量的各种射线与电磁波。
可以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套理论就只是理论。
只是,人类的聪明才智在这个时候表现了出来。
该理论提出来之后不久,一名人类科学家就提出了一个解决技术,还在实验室中得到了验证,即“质量转移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其实依然是空间通道,只不过用来传递的不是飞船,而是大质量物体。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一条提前开启的,而且只在极短时间内存在的空间通道,将大质量物体转移到某个目标点上,从而导致目标点空间扭曲。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足够开启一条更大的空间通道,并且让飞船以光速到达目标点。因为大质量物体所导致的空间扭曲会随着前进空间通道关闭而消失,所以随后开启的主空间通道的跨越距离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当然,这并不是主要问题,只要不断开启前进通道就能不断的通过其产生的空间扭曲开启主空间通道,从而实现跨恒星系统航行。真正的问题是前进空间通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