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上台的皇帝都为之效力。
只求能够多救几个百姓,多保留一点儒家元气。对于皇帝,他尽力劝诫,能听多少是多少。
但对于这些异族武夫皇帝,他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好在这些年来,他主持雕版印刷了儒经,也提拔了不少有才德的寒门士子,勘可告慰。
而对于这次战争的胜负,冯道早已知道,刘承佑根本不是郭威的对手。
在朝堂内,冯道这些真正有才德,但大多处于中下层的儒生大臣们是不会去管皇位更迭的破事的。
浮在上面的多是些争名夺利。见风使舵之辈,如同那些武将一样毫无忠义之心。
冯道敢肯定,只要一战,就可以决出胜负。刘承佑只要稍微失利,他的手下就会倒戈。
而才二十岁的刘承佑与身经百战的郭威比打仗,其结果不言自明。
本来以冯道对郭威父子的印象,觉得换成他们上台当皇帝,对天下苍生会好得多。至少他们是汉人。
但没想到,出现神灵下凡这样的幺蛾子,这与15年前如出一辙,甚至更进一步。
冯道不知道神灵为何如此越来越频繁地干预世俗。
虽然按照这个神灵的安排,至少结果也不坏,但作为儒臣,他本能地反感神灵插手人间皇权更迭之事。
但是,他们儒生群体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异族武夫都毫无办法,何况面对神灵呢?
因此,苦思很久,冯道才稍稍释怀,并且吟诵一首偶作的诗聊以遣怀: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哪知刚吟诵完这首诗,就听外面高呼:“圣旨到!”。冯道将传旨的内侍迎进中堂,且听他说些什么。
结果很让他意外,刘承佑这个平时对他不理不睬的黄口小儿竟然宣旨让他以三公身份,暂代礼部尚书之职。
为的是主持三日后的禅让大典。冯道本想推辞,但猛然看到圣旨上盖着已经消失了15年的传国玉玺的印文。
于是冯道顿时改变主意,作势下跪谢恩,然后很快被内侍扶住。
冯道倒要看看,这个能带回传国玉玺的神灵,还能搞出些什么名堂。
反正不管怎么说,他能够让刘承佑将皇位禅让给郭威,至少也少些杀戮,对于天下苍生也是件大好事,冯道当仁不让。
总之,因为段宇钟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