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解曾卓先生及《悬岩边的树》
初读曾卓《悬岩边的树》这篇十二行诗作,总有一种沉郁的感觉。曾卓,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只能从历史中去读解,《悬岩边的树》更是如此,所以在这个精品佳作难以觅现而风月文化日趋流行的时代,端坐于历史的坐标面前,捧读曾卓及《悬岩边的树》,那种乍现的沉郁竟又变成了一种敬仰。
我在网上所能了解到的曾卓只有短短的几行字:1922年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1940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受迫,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平反。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那些“革命”、“垦地诗社”、“胡风案”、“下放劳改”、“平反”等关键词似乎在告诉我们,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个特定历史年代
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听父辈的人议论说,那个时代的文人注定要一生充满传奇,曾卓当然也不例外,就像他的那首《悬岩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它倾听远处森木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
我想,曾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是保持着一种孤独地追求真理的信念。朴素而真诚的诗行,饱含着真我的情感,在陷入进退两难的人生逆境中,作者秉承着既定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而又不屈服于匍匐的命运。他“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倔强”,沉郁中透露着诗人固有的清高和刚毅,对处于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的文人来说,那是怎样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啊!命运将他推到“临近深谷的悬岩上”,他还处惊不变,泰然“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享受生活,淡泊名利,保持着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念,这虽然“显得寂寞而倔强”,但这正是《悬岩边的树》的精神所在,更是曾卓一生的写照!
曾卓对命运及生活的态度显然是严谨的,太多的人生磨砺使他“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