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落实下来,还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皇帝想乾纲独断。
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诞,毕竟,谁又不想一呼百应,群臣顺意呢?可事实确是如此,乾纲独断最大的坏处,就是会让言路日渐堵塞,群臣或是因天子权威不敢开口,或是因劝谏无用,所以渐渐灰心,总之,时间久了,会让天子慢慢听不到真正的忠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过,最开始皇帝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对于陈镒来说,他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让天子意识到,周围的大臣,已经渐渐不敢对他说实话,便足够了。
既然天子心怀天下,有成就一番功业之念,那么,在觉察到这一点时,自然就会做出调整。
只不过,这需要一个契机,而且,这个契机不能来的太晚,否则的话,朝堂上下慢慢形成了习惯,就积重难返了。
所以,这才是陈镒最担心的,所幸的是,他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在自己府中见到皇帝的时候,陈镒就知道,他一直在等的契机,来了……
不过,即便如此,有些话也是不能直说的,科道之所以招人烦,就是因为,他们试图‘教导’天子治国之道。
陈镒如果也这么做了,或许反而会起到负面的效果,所以,他只是选择引导,就像他过去一直做的那样。
作为臣下,他没有资格教皇帝应该怎么做,但是,历代先贤,明君却可以。
所以,他才会说出那句以史为鉴的话。
从结果上来看,朱祁钰的确领会到了陈镒的意思,也明白了他的一番苦心。
但是,自由发挥,也有自由发挥的坏处。
那就是,有些时候,结果未必会全如设想的那般。
看到手里的这份奏疏的时候,朱祁钰就明白,陈镒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想要在大明再造一个‘魏征’出来。
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几个条件,首先便是,此人要有一往无前的锐气,不能惧怕君上之威而畏首畏尾,其次便是,他要有足够高的声望和号召力,最后,也最关键的是,此人不能在朝中,有太大的势力。
这听起来很矛盾,但是,这却是必要的条件。
说白了,这个‘魏征’一旦出现,必然会用之前陈镒所放弃的方式,也就是金殿直谏的方法来面刺君过,所以,他要有足够的号召力,能够统领科道,但是,却不能实质性的控制科道,否则的话,要么会威胁到皇权,要么,在威胁到皇权之前,就会被天子给掐灭。
想要维持君臣之间微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