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海上贸易虽然朝廷严令不许,可临海之地,若不依靠商业,想要富庶起来,实在困难,因此,哪怕禁令再严,也始终有铤而走险之辈。”
“这些牵涉倭寇,甚至是假冒倭寇之人,有逐利者,也有被迫者,究其根由,还是在于地方太过贫瘠所致,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倭寇势必会剿而复有,令朝廷疲于奔命!”
这番话说完,于谦也陷入了沉思当中。
应该说,天子所言的道理,并不难懂,但是,很多时候,越是简单的道理,却越容易将人困住。
事实上,就连朱祁钰自己,也是两辈子的眼界加起来,才搞明白了这里头的关系。
至少,前世的时候,隆庆开关之前,这个简单的道理,大明的君臣就想了两百年也没想明白。
片刻之后,于谦缓缓开口,道。
“陛下圣明,确实如此,清剿这一批宗族容易,但是,想要根除倭患,却并非是用兵就够的,所以,陛下是觉得,倭患的根源,在于海禁?”
到了此时,于谦也开始逐渐倾向于认同朱祁钰的观点,当然,也不是全盘认同。
稍一沉吟,于谦还是忍不住道。
“不过,虽是如此,可海禁政策,也并非是有害无利,一则,即便是朝廷放开海禁,倭寇也未必就真能消失,二则,商人重利,沿海一代又民风剽悍,元末乱局之时,多路反元的首领,便是自沿海一代而起,如若放开海禁,势必要增设重兵驻守,如此一来,朝廷靡耗亦重,还请陛下三思。”
这番话说完,朱祁钰也叹了口气。
的确,海禁政策,固然有弊端,但是,之所以能够实行那么久,也自然有其益处。
说白了,它是成本最小的,稳固沿海统治的办法。
沿海地区贫瘠,又有倭寇作乱,在此基础之上,朝廷禁止海贸,看似是为了抵抗倭寇,实质上还是为了保证对沿海的控制。
就像于谦说的一样,贫瘠代表着他们无法作乱,即便是衣食无着,落草为寇,甚至是扮成倭寇,最严重的后果,也就是劫掠沿海的百姓而已。
但是,若想要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地方上的贫瘠,注定了即便是有对抗朝廷的事情发生,没有足够的后勤产出,也难以给朝廷造成太大的麻烦。
相反的,开放了海禁,固然会有种种的好处,最显而易见的,自然是倭寇的数量会大大减少。
可是,这么做也同样有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地方有了足够的实力,再加上民风剽悍,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