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的重视,言辞故意激烈了些而已。
但是,真正见到于谦之后,俞士悦就发现,压根没有这么简单。
前几日夜谈,虽然二人只是说了近来京中发生的事,但是隐隐约约的,俞士悦总是觉得,于谦有什么心事。闶
今日奏对之时,他的这种感觉越发强烈,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谨守本分,不随意多言是低调,但是对于谦来说,这绝对不是正常的事。
这也是俞士悦急匆匆赶过来的原因,而现在的情况,显然正印证了他的猜测。
看着俞士悦沉默的样子,于谦轻轻哼了一声,道。
“当时,我听闻陛下对科道进行改革的消息时,便有此想法,但是,一则我当时手头事情要紧,脱不开身,二则,我总觉得京中衮衮诸公,这等大事,不至于由陛下一言而决。”
“但是,今日一看,我的猜测果然不错,大计这等大事,陛下竟能不同任何朝臣商议,一言而定,可见我不在京师这段时日,朝中风气,确实是变了……”
这话带着一丝几乎不加掩饰的不满,让俞士悦苦笑不已。
他当然明白,于谦的不满来自于何处。闶
在他出京之前,天子尚且是听言纳谏,垂拱而治的圣天子形象,但是,待他回京之后,殿中奏对时,诸般大事,却几乎没有了商议的余地。
就拿今日之事来说,不论是命个府库备粮,还是让刑部参与大计,都是牵扯甚广的事情。
按照道理来说,这样的事,应当在朝堂上多加讨论,然后最终再确定下来,施行下去。
但是,这次奏对过程当中,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天子直接就定了,甚至就连征询他们意见的意思都没有。
当然,俞士悦相信,于谦并不是对天子的决定有什么意见,只是对天子的这种作风,有些不满。
这不满来自于今日的奏对,也不仅仅来自于今日的奏对。
实话实说,对于天子的转变,俞士悦察觉的更早,最初是在对于科道的改革上,再往后,是没有跟朝臣们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调动京营,命杨洪出京。闶
还有就是这次的大计,甚至是胡濙今日提到的宗务改革,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天子直接授意,或干脆就是直接下旨办的。
乾纲独断,用在天子这段时间的表现上,的确是恰如其分!
但是……
“廷益,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时至今日,陛下所作所为,皆是为国家计,边境诸事虽然波折,可毕竟也安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