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百二十九章:于谦的决断(5 / 6)

宣府的动态,有何消息立刻来报。

作为于谦的亲信,方杲自然清楚,于谦此次巡边,身负的职责并不只有一个,虽然大人不曾对他明言,但是从很多蛛丝马迹当中,他也大致能够猜测到,大人在查什么。

原本,方杲也以为,自家老大人是调查军屯一事到了关键时刻,所以不方便立刻离开。

但是现在看来,似乎不是……

眨了眨眼睛,方杲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文书,道。

“少保,下官刚刚说的是,太上皇已经启程归京了,您……”

您不用去了……

天子下旨,就是希望您去劝谏太上皇早日归朝,现如今,太上皇没等人去劝,就已经走了,那还去干嘛?

于谦却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看了看手里的圣旨,道。

“你不必多问,去办便是!”

方杲虽然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转身下去安排。

于谦重新坐回到椅子上,展开手里的圣旨,看着上头写着的“全权负责太上皇在宣府的一应事务”几个字,陷入了沉思。

太上皇迎归的事情,于谦其实从来就没有担心过。

虽然在身在边境,但是托锦衣卫的福,京中的诸多大事,于谦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消息。

所以他清楚,太子出阁之事一旦成为定局,太上皇便不得不回去了,无非是时间早晚而已。

至于让他去到宣府“劝谏”太上皇,其意不在劝谏,而在,去到宣府!

大明边境诸镇,以大同,宣府最重,其中,又尤其以宣府为重,历史悠久,兵员众多,关系也更错综复杂。

这一次巡视诸边,于谦从大同,到宣府附近,再从宣府附近,巡视到甘肃,其实绕了一大圈。

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往宣府城里走。

至于原因……

右手轻轻的敲在案上,发出一声声清脆而有规律的响声,于谦似乎是在自言自语。

“大同伯陶瑾,永乐十四年袭父职,为扬州卫指挥同知,永乐二十一年,调任阳和卫,扈从太宗皇帝北征,性骁勇沉稳,有战功,晋指挥使。”

“正统元年,得安远侯柳溥保荐,故英国公张辅亲试其兵法武艺,擢为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充左参将,剿平浙江叛乱,四月还师,以功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八月,也先紧逼紫荆关,陶瑾受命随同宁远侯任礼出征,射杀敌酋伯颜帖木儿,朝廷叙功,赐封大同伯,后调任宣府,充总兵官,至今已有半年之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