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家。
明楼看着齐奥塞斯库那自信满满的挥手姿态,以及下方那片红色的海洋,眼神深邃。他对阿诚说道:“注意看他的眼神,自信,甚至带着一丝傲慢。再看下面那些群众的表情,是发自内心的崇拜,还是……习惯性的表演?这种高度统一的狂热背后,往往隐藏着高度的压抑。这个喀尔巴阡之国,恐怕也是一个不简单的国家。”他已经从这开场的画面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这位“思想天才”的统治,或许会比阿明的混乱更加严密,比波波的原始更加精致,但其核心,恐怕依然离不开权力的掌控和对人性的压制。
光幕没有让众人猜测太久,开始缓缓讲述这位“喀尔巴阡天才”的早年经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起点与“伟大领袖”的称号似乎相去甚远。
旁白声音响起:“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一九一八年出生于喀尔巴阡之国(罗马尼亚)南部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是家中十个孩子中的一个,童年生活十分艰难。”
画面上出现了一些描绘二十世纪初喀尔巴阡农村贫困景象的黑白照片或绘画,低矮的茅草屋,泥泞的道路,衣衫褴褛的农民。
“由于家境贫寒,齐奥塞斯库只读了几年小学就被迫辍学。十一岁时,他离开家乡,前往首都布加勒斯特谋生,成为一名鞋匠铺的学徒。”
画面展示了少年齐奥塞斯库在鞋匠铺辛苦劳作的场景,他身材瘦小,眼神却透露出一丝不甘和倔强。
“首都的生活,让这个来自乡村的贫苦少年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更重要的是,他接触到了正在秘密传播的共产主义思想。”
“年仅十四、五岁时,齐奥塞斯库就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热情和组织能力。他加入了当时处于非法状态的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积极参与罢工、散发传单、组织集会等地下活动。”
画面上出现了一些描绘早期工人运动和地下活动的场景,年轻的齐奥塞斯库在其中奔走、呐喊,显得异常活跃。
“由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齐奥塞斯库成为了当时王国警察局的重点监控对象。从十五岁开始,他便成了警察局和监狱的‘常客’,多次因为‘煽动罢工’、‘扰乱治安’、‘传播危险思想’等罪名被逮捕入狱。”
画面上出现了齐奥塞斯库年轻时被捕后拍摄的档案照片,他昂着头,眼神defiant,似乎毫不畏惧。
独立团驻地。
赵刚看到这里,眼神中不由得闪过一丝复杂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