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三十四章 秦王两相峙(2 / 3)

世民这对同样功勋卓著的兄弟,最终走向兵戎相见,他或许会感同身受,也或许会更加坚定自己当年选择的“正当性”。

天幕的画面,随着大唐王朝的建立而继续推进。天下逐渐平定,进入了治国理政的阶段。

按照惯例和分工,太子李建成留守京城长安,开始学习处理日常政务,辅佐唐高祖李渊治理国家,维系朝廷的正常运转。他需要与文武百官打交道,处理各种奏章,协调各方关系,工作繁琐而重要。

而秦王李世民,则继续被委以重任,率领大军在外征战,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他南征北战,东讨西杀,立下了不世之功,其个人的威望和权势,在军中和朝野都达到了顶峰。天策府的建立,更是让他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庞大的军事和政治班底。

【太子居中理庶政,秦王在外拓疆功。】

【文臣辅弼东宫稳,武将归心天策雄。】

画面subtly(巧妙地)开始展现出两者之间潜在的矛盾和对立。

以李建成为核心的东宫集团,聚集了大量的文臣和关陇世族的支持者。他们遵循的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原则,维护的是朝廷的稳定和秩序。他们对李世民日益膨胀的军功和权势,感到了不安和警惕。

而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天策府集团,则汇聚了众多战功卓著的武将和一部分锐意进取的文臣。他们是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追随者,与秦王荣辱与共。他们认为李世民功高盖世,才能卓绝,理应得到更高的地位,甚至……取代太子。

两种势力,如同两股暗流,在平静的朝堂之下汹涌碰撞。

而处于权力顶端的唐高祖李渊,则似乎在这两个同样出色的儿子之间,摇摆不定。他既希望维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但也清楚李世民的功劳和能力,以及他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他试图平衡,试图调和,但他的犹豫和不够果断,反而加剧了兄弟之间的猜忌和矛盾。

【储君秦王两相峙,文武分庭暗流汹。】

【高祖居中意摇摆,嫌隙暗生祸根种。】

看到这里,太极宫内的李世民,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天幕客观地展现了他的赫赫战功,这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资本。但他也清楚,正是这份“功高盖主”,成为了日后兄弟反目的导火索。

然而,其他那些老谋深算的帝王们,却从这看似平静的分工中,敏锐地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咸阳宫内,嬴政冷哼一声,点评道:“太子理政,秦王掌兵。军功过盛,威望压主,此乃尾大不掉之兆!主上(指李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