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能不能把秦朝搞得长久点。”
“扶苏继位,蒙恬、王贲等忠良辅佐,朝纲肃正,大秦之危暂解。这才是大秦帝国的正统延续。”李世民点头道,心中对这个“魔改”的结局表示认可。
“哼,总算是没让那帮奸臣得逞!”朱元璋虽然还是对秦朝有点意见,但也承认这个结果比历史上强多了,“就看这小子接下来怎么干了!”
“扭转乾坤,实属不易。然,登基只是开始,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弥合创伤,稳定天下,才是真正的考验。”康熙皇帝则更加关注扶苏接下来的治国方略。
天幕的画面,也正如康熙所料,开始展现这位“魔改”的秦二世(或者说新始帝)扶苏,登基之后的治国举措。
【第三阶段:魔改大秦——千秋帝业?】
新的篇章标题出现,预示着扶苏将要开创一个与历史截然不同的秦朝。
画面展现出扶苏处理政务的场景。他并未像历史上某些新君一样,急于全盘否定前朝的政策,尤其是他父亲秦始皇的制度。他深知,大秦帝国赖以建立和运转的许多核心制度,如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律法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且行之有效的,必须予以保留和坚持。
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父皇晚年的一些政策,过于严苛,急功近利,已经超出了当时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导致民怨沸腾、六国余孽蠢蠢欲动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旨在“外儒内法,恩威并施”的改良措施。
首先,在经济和民生方面,他下令大幅减轻徭役和赋税。那些像阿房宫、骊山墓等劳民伤财的超大型工程,被宣布暂缓或停止。征发去修长城、戍边疆的民夫,也得到了轮换和相应的补偿。朝廷开始鼓励农业生产,与民休息。
【减负安民,休养生息;罢停苛役,农心渐归。】
其次,在思想文化方面,他改变了父皇“焚书坑儒”的极端做法。虽然没有立刻废除相关的禁令,但他采取了更为包容和宽松的态度。允许一些儒家、道家等学派的学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讲学和著述(前提是不非议朝政、不蛊惑人心),甚至任用了一些思想相对开明、有实际才能的儒生参与政务。但他并没有“独尊儒术”,法家的核心地位依然稳固,律法依然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他追求的是一种思想上的相对多元和可控,而非绝对的禁锢或放任。
【思想渐宽,文教复苏;儒法并用(实为内法),刚柔相济。】
再次,在政治和吏治方面,他一方面继承了父皇对中央集权的